[2000-10-11] 社論:扶弱與幫助就業並舉
行政長官董建華今天將會發表他上任之後的第四份施政報告。不少團體列舉了香港貧富懸殊的情況,希望行政長官採取措施予以解決。這是一個大題目,有人更提出了「滅貧」的口號。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有沒有「滅貧」成左瑤d例呢?沒有。
如果真正要「滅貧」,唯一的辦法是推行很高的稅率,把資本家和高收入人士的錢財再平均分配,以福利金的方式派給窮人。香港並無天然資源,唯一的優勢是擁有良好的經商環境和低稅制,吸引各國資金投資。「滅貧」口號一提出,政府便要大搞福利,大灑金錢,高稅率乃不可避免。屆時,投資者紛紛到稅率低的鄰近地區投資,香港之繁榮便難以為繼。
「滅貧」是實際辦不到的事。香港人講求實際,還是以「扶弱」的提法為好。社會上有一批人,因為疾病、殘障、老弱,失去勞動能力,對於這些弱勢社群,當然要擴大安全網,解決他們的生活問題,提供必要的援助。但是,社會上有一批人,擁有勞動力,但由於家庭的原因、文化背景的原因或者產業架構變化的原因,暫時不能工作,如果簡單地用綜援金的方法處理,一來社會沒有那樣多的資源,二來即使有也不能圓滿解決問題。年青力壯的人士賦閑在家不勞動,他們也很難很有自尊地在親友中間生活。勞動而養活自己,自力更生是光榮的,也是一種人權,我們應尊重他們的勞動權利。
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有貧富的差異。貧富差異由於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變得更加嚴重。擁有高新科技知識的人,有創意的人,會有很高的收入,也有很多賺錢的機會。從事夕陽行業而且文化較低的人,收入會下降,甚至失去就業的機會。有人提出用最低工資制度的辦法,希望使夕陽行業的僱員可以改善生活,這是純理想主義,實際做起來卻行不通。最低工資制立法強制執行,結果使夕陽行業或外地競爭因素大的行業會更快消失,成本增加的因素,使投資者認為在香港再經營這些行業已無利可圖,不如遷到一些工資低得多而交通又方便的地區。香港的夕陽行業,實際上正處於逐步搬到內地的階段,最低工資法例一出,相信這些中小企業連「反對」也懶得說,趕快把工廠、公司搬走。最低工資制最後成了競爭能力較差的工人的催命符,使窮人變得更窮。
所以,對於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應該找出問題所在,集思廣益,對症下藥解決。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是貧富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所以,不宜消極地用稅收、用各種行政措施去拉低掌握科技人士的收入和財富,以縮窄兩者的收入差距。積極的方法是,讓夕陽行業的人士接受培訓和教育,跟上知識經濟時代,幫助其就業,成為新經濟的建設者和勞動者,讓他們有手段、有能力、有階梯向上發展,增加收入,縮窄貧富之間的差距,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幫助夕陽行業的人士脫貧,關鍵是改變他們的知識和技能與潮流脫節的現狀,鼓勵他們接受新興行業的再培訓,培訓一次不是就萬事大吉,還要為他們晉升提供階梯,設立制度幫助他們樹立終身學習的理想和習慣。他們不僅要有職業,而且有能力在新興行業尋找職業。所以,培訓的形式、內容、方法,都應該有所改進,設立不同程度的課程,供不同文化水平的人士在工餘上夜課。培訓的內容不應是夕陽行業或無助於他們改善職業能力的課程。未來的日子,新興行業必然需要電腦,所以培訓工人學會起碼操作電腦的知識,教他們中文輸入法,是最基礎的訓練。以後,系列課程可以深入發展為私人電腦的裝嵌和簡單檢修,幫助他們適應信息工業的需要等等。隨著人口的老化,家居服務業也將大行其道,應當訓練有關人士護理老人的最起碼技能,讓他們懂得老人、殘障人士的心理特點,學習一些起碼的醫療護理知識。反正香港有什麼新興行業,職業培訓就要展開,有些人學得快一些,有些人學得慢一些,但是,只要堅持「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給予一定的學習補貼,或者稅務優惠,假以時日,香港人適應知識經濟的能力會提高,終身學習的觀念會樹立起來。努力完善培訓機制,鼓勵商界捐助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形成工商界取諸社會、用諸社會、興辦課程幫助低文化員工提升文化和技術的風氣。這是比較實際的縮窄貧富差距的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