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10-20] 資料:身份證前身為「夜紙」
香港開埠初期,是沒有身份證這類證明居民個人身份的證明文件,身份證的前身是「夜紙」,當年由於盜賊橫行,當局於入夜後要進行宵禁,禁止華人夜間出街,於一八五四年,當局便發出「夜紙」,方便居民晚上外出。「夜紙」上寫著持紙人的姓名、年齡、住址和職業,其作用與今日身份證相若。
第一代身份證正式出籠是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居民當時要由僱主代為辦理申請手續,新來港者要獲准在港居留後,始能申請。當時的身份證是粉紅色對摺卡紙,一共四頁,面積略為長方,約四吋乘三吋,由於是紙質,容易損壞。
由四九年開始至今,當局一共更換過四種款式身份證,式樣亦由紙製逐步演變成現時採用的第二代電腦身份證。六○年六月首次更換附有持證人照片及指模的過膠身份證,八三年五月改為第一代電腦身份證,對上一次換證是一九八七年。每次換證,除提高身份證的防偽特徵外,補領「身價」亦逐次調升,由早期每張一元提高至現時四百元。
目前所用的第二代電腦身份證,已沿用逾十二年,其防偽特徵已相對落後。另外,為求體現香港回歸,亦有需要更換有特區徽號的身份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