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5-15] 台灣新聞:台當局致力海上擴軍
【本報訊】台北消息:五月四日,台灣「國防部長」伍世文和台軍參謀總長湯曜明向「立委」匯報本年度美台軍售會議結果時表示,若要在短期內迅速提高戰力,未來十年內台灣每年的國防預算都至少要增加六百億新台幣,這其中,海軍裝備所佔的比重要佔絕大多數。
巨資引進美式裝備
今年台灣共提出十三項採購需求,有八項被美方接納,其中「基德」級驅逐艦、P-3反潛機等五項均為海軍裝備,總價值高達四十多億美元,創美台軍售數額的新高峰。據西方軍事專家透露,此次售台的海軍武器裝備不但能大幅增強台軍的海上防衛能力,更可有效提升台灣的反潛戰力。「基德」級驅逐艦最初的設計就是主要用於反潛作戰,其反潛效能突出,而美國海軍現役的P-3C「獵戶座」反潛偵察機則配備有ASW反潛系統,能夠全天候偵測和攻擊水面及水下目標。台灣軍方高層一直認為,中國大陸對台灣的主要威脅是導彈攻擊和海上封鎖,而大陸海軍對台灣的海上封鎖則主要是通過潛艇封鎖來實現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軍售項目中,台軍提出了購買八艘柴油動力潛艇的計劃用於「防禦性」的反封鎖作戰。台灣海軍一位官員近日的一番話卻道破天機,「鑒於潛艇在有效反潛的同時還可以擔負進攻性的任務」。看來,台灣海軍「反潛防禦」顯然是想一舉兩得。
海上擴軍動作頻頻
儘管台灣海軍規劃中的武器裝備都還沒來得及「入賬」,但台灣「國防部」的「海上擴軍」方案卻已相繼出台。據台灣媒體披露,台海軍總部計劃在獲得美制「基德」艦後建立四支「戰鬥群」,其中二支部署在東海與巴士海峽附近,而以「康定」級導彈巡洋艦為核心的戰鬥群,將部署在南海海域,這是台灣海軍首度將所屬艦隊以「戰鬥群」名義命名。台「海軍司令」李傑稱此為「遠海機動」,主要目的在於牽制大陸海軍的戰役部署,拉大戰略縱深,便於實施「外圍突破」戰術。除了海上的四支「戰鬥群」之外,台灣海軍甚至還妄想利用租借的美制登陸艦組建自己的「快速反應部隊」。去年六月台灣將「安克雷奇」級「彭薩科拉」號船塢登陸艦重新命名為「旭海」號,並在左營海軍基地為其舉行了隆重的成軍典禮。按照台灣海軍設想,「旭海」號將與台另兩艘「新港」級坦克登陸艦「中和」號和「中平」號一起,混合編成「兩棲快速反應部隊」,以提高台灣海軍陸戰隊的作戰能力。「快速反應部隊」的主要使命是提升台灣的兩棲作戰實力,以伺機收復外島或實施逆襲。此外,台灣海軍目前開始積極規劃「光華六號」造艦計劃,主要是造一批導彈快艇,以增強快速打擊能力。目前該型導彈巡邏艇設計方案已經完成,該艇在設計上力圖減少雷達和紅外特徵,以達到隱形目的,同時速度及續航力都有一定提高,艇上可以裝備四枚具有很強攻擊力的「雄風二」反艦導彈。
「先進武器」技術落後
去年至今年,台灣瘋狂向外採購軍火武備,其規模和數額均是前所未有。但美國並不輕易地將其耗巨資研製出來的先進武器裝備送交他人。雖然近年來美國也向台灣出售了一些「高技術武器裝備」,但出口這些所謂的「高技術」必須滿足美國的三個基本條件:即在美國和盟國已經全面部署、技術先進性至少要比現今落後一代(十年)、技術和武器不得有擴散潛力。台灣軍方歡天喜地購買來的F-16、E-2T、「愛國者」導彈都屬此類,即便是美國此次極力向台灣推薦的「基德」級驅逐艦雖然火力強大,但靠其自身也難以全面提升整個海軍的綜合作戰能力。「基德」級艦滿載九千餘噸、吃水深達十餘米,台灣現今無一軍港可以進出及停泊,且戰時機動性低、調度困難。其龐大的艦體,更是容易成為戰時的攻擊目標。此外,「基德」級戰艦乃專為遠洋作戰設計,根本不符台海近海作戰需求,其昂貴的維修保養費用更是讓人對其刮目相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