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8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08-24] 文匯社評:派錢非善計 轉型是出路

 近日,某些政黨放出了要求政府派錢的消息,認為只有派錢才可以度過難關。其實,政府的公帑應用得其所,講究公平,講究實效。第一,承受負資產苦況的不僅是買樓人士,還有投資於股票的人士,投資於飲食業、百貨業、運輸業的人士,如果只補貼一部分人,而忽略了更多人,便顯得厚此薄彼。派銀紙方案的提出,反映了部分人吃大鑊飯的心態,一心坐等政府援手而不求自力更生、進取拚搏。政府對於貧弱無依者當然要有救援行動,但是,絕不應貧富不均,胡亂派錢。

 經過了泡沫經濟的磨蝕,香港某些人懷戀很容易得到鉅額財富的日子,最方便的辦法是鼓吹民粹主義,伸大手板向政府要錢。重振港人五、六十年代的自力更生、奮發圖強、齊心創業、鑽研學習知識的優秀品格,今天顯得有現實意義。如果今天我們不去總結香港經濟急劇下滑的原因,香港仍要在徬徨不安的迷霧中徘徊一段很長時間。

 九十年代是IT科技、知識經濟急速興起的時代,也是區域經濟、全球經濟一體化如旭日一樣上升的時代。這次變革極為深刻,改變了全球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改變了分工的布局,也改變了許多國家和個人的命運。全世界都在變化,適應變化的國家和地區崛起了,不適應的國家消沉了。如果香港在九十年代加緊機會轉型,培訓我們的科技專業人才,實行產業轉型,那麼香港就沒有今天那樣狼狽。但香港當年沉醉於資產升值,埋首於政治爭拗,把最重要的經濟轉型工作荒棄了。炒股、炒樓、通脹把香港的生產成本推到很高的水平,最優秀的中學生升入大學不願修讀理工科,而是爭相修讀傳統的商科和法律,教育方向及其管理模式與知識經濟出現了巨大的錯配,與此同時,應否同珠江三角洲進行更多的經濟合作和交流,社會也出現巨大的分歧,出現了經濟領域「兩制」分隔越遠越好的傾向,結果窒礙了利用內地科技人才和市場資源推動經濟轉型的進程。

 香港如何在急速崛起的中國經濟體系中定位,發揮自己最大的作用,已經成為當前經濟復甦進程中最大的問題。當台灣和新加坡都全情全力投入中國經濟體系時,香港已經沒有多少思索的時間了。合作領域的商業制高點如果被人佔領了,香港就會失去產業轉型的動力和優勢。

 由於社會沒有共識,香港辦什麼事都是意見分歧,吵吵鬧鬧,內部消耗,我們幾時才可以齊心協力地高效率地為經濟轉型做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我們何時才可以搭上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列車?

 經濟轉型是殘酷的競爭,也是艱辛的瘦身增效行動。經濟轉型首先要求方向對頭,其次是辦事效率,其三是人才匯聚,四是人民質素,五是社會意志。在這五方面如果能配合知識經濟轉型和全球一體化的發展,那麼,香港就可以找到振興之路。民間必須配合政府共同行動才可以有效推動經濟轉型。如果捨本逐末,大灑金錢是不可能幫助香港經濟轉型的,只會導致市民把錢積存起來,或者幫助市民拿錢到外地消費而已。當日本大灑銀彈、大搞赤字預算、債台高築仍然挽救不了衰退之際,高成本的香港更不宜浪費彈藥。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