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1年9月2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1-09-20] 舊政策+新名詞≠新思維

 港英時期疏離和隔絕內地的舊政策,使深圳河南岸一片荒蕪,造成香港城市布局嚴重失衡及人口、資源的錯位。香港回歸之後,有人將這種舊政策加上「環保」的新名詞,用以反對香港與內地經濟整合,但舊政策加上新名詞絕不等於新思維,若香港拖延協同發展珠三角戰略,將在激烈的競爭中落伍……

■王紹爾 九龍城區議員

 政府批准九鐵以隧道形式興建落馬洲支線塱原部分,支線全長七點四公里,其中隧道長四點三公里,將耗資一百億元,比原有方案多耗二十億元。

 為了使方案受到環保人士歡迎,落馬洲支線成本上升二十億,將轉嫁到乘客頭上。另外一個問題是,改用隧道方案,工程將延至二○○七年中才完成,比原方案拖延兩年多。

 上述兩個後果,第一個是加重了市民負擔,使香港公共交通成本上漲;第二拖延鐵路完工,則加劇羅湖出入境擠迫,市民不僅要捱「打蛇餅」過關之苦,而且兩地經濟整合的速度也將拖慢,對香港協同發展珠三角戰略的開展十分不利。

 現時羅湖口岸的旅客流量平均每日為廿五萬人次,假日升至三十三萬人次。保安局年初曾向立法會透露,港深邊境若改善過境設施,加上落馬洲支線原方案在二○○四至○五年建成,羅湖客量可增至四十萬人次的飽和點。現在的隧道方案延至○七年中才完成,意味著至○五年仍未能分流旅客,羅湖客量將超逾四十萬人次飽和點。羅湖口岸若嚴重超載,市民忍受痛苦之外,出意外之可能性亦增加。若上百萬人擁擠於羅湖關口而出意外事件,這責任沒有一個人能負得起。任何珍惜生命、愛護市民的人,都不能迴避這一嚴峻的問題。

 有人認為環保問題比上述問題更重要,並指港深邊境香港一方保持濕地和鳥雀,是新潮流、新思維云云。

 這種說法不符合事實,因為港深邊境香港一方保持荒蕪,是港英時期使香港疏離和隔絕內地的舊政策和舊思維,舊政策和舊思維儘管以移花接木方式,冠以漂亮的「環保」新名詞,但還是不能成為新思維。

 目前,港深邊境深圳河以南,至上水大片地帶仍為禁區。深圳河以南的香港一方,荒蕪冷清,雜草亂生,入夜烏燈黑火,死氣沉沉;而深圳河北面,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交通順暢發達,入夜燈火通明,一片欣欣向榮景象。深圳河兩岸的這種巨大反差,是港英疏離和隔絕內地舊政策留下的惡果,它使香港的城市布局失衡,人口分佈不平均,資源嚴重浪費。

 香港回歸後,港英的舊政策和舊思維理應改變,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中國入世以及全球經濟放緩乃至美國遇襲的情況下,香港加快與珠三角的經濟整合,已刻不容緩。要使香港與珠三角暢通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港英時期疏離和隔絕內地的舊政策舊思維就必須改變。有人把舊政策加上時髦的「環保」新名詞,以冒充新思維和新政策,似乎低估了市民的智慧。

 因港英隔絕內地政策而使深圳河以南荒蕪一片,不知何時被人美其名曰「濕地」,荒蕪的雜草地上出現數十隻雀仔,有人就借之祭起「環保」大旗,其真實目的還是抱住舊思維不放,還是認為香港應該與內地隔絕。但這種不能與時俱進的舊思維,正如財政司梁錦松所說,只會使香港成為「孤島」,屆時,香港只能養活幾十隻雀仔,但卻無法養活近七百萬人口。七百萬人的生存權重要,還是幾隻雀仔的「雀權」重要?政府官員亦可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