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9-26] 港人的觀念需要與時俱進
香港要突破經濟發展的困境,首先要突破觀念的困境,觀念更新了,思想包袱放開了,就會對未來香港的發展有一個宏觀的、明確的目標,就不難找到發展的方向和策略……
■何亮亮 鳳凰衛視言論部副總監
香港當前面臨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一個角度是宏觀的角度,另一個是香港自身的問題。
所謂宏觀的角度,就是香港所處的歷史環境。香港作為一個實行英美法的自由港城市和獨立的關稅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冷戰時期,一方面作為中國大陸和外界的橋樑,另一方面作為亞洲的親西方陣營的一員,和日本以及亞洲四小龍中的韓國、新加坡以及台灣一道,依靠出口美國而實現了經濟起飛。冷戰還沒有結束,中國大陸就推行改革開放,香港又從中獲得發展的歷史機遇。冷戰結束隨著柏林牆的倒塌和蘇聯的解體而影響,對立的東西方陣營不復存在,世界出現了一超多強的局面,經濟方面全球化的同時,地區性合作的趨勢也在加強。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國力的增強,和世界經濟普遍蕭條成為對照。香港面臨的正是這樣一種新的宏觀環境。
在香港自身的微觀環境方面,香港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下轉變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治和民主、自由,但同時香港官民都還沒有這方面充分的準備。「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正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香港的經濟瀕臨衰退邊緣,今年第一季經濟零成長,第二季僅為百分之零點五。特區政府估計今年全年經濟或將只成長百分之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香港全年經濟增長預測值降低為零到百分之一。不過,仍然有三千家以上的跨國公司以香港為區域總部或辦事處。法治、高效而自由的投資經營環境及相關機制,仍然令香港在東亞地區的經濟競爭之中名列前茅。香港不僅擁有全球最大而有效率的貨櫃港,居亞洲旅遊購物的最佳城市之首;美國官方上月公布的報告指稱香港仍是亞洲最自由的城市之一,認為香港享有高度自治「證明是事實」。
另一方面,香港正面臨長短期的各種經濟挑戰。短期來看,經濟瀕臨衰退邊緣,今年上半年出口僅較去年同期衰退百分之一點五,而儘管消費物價自一九九八年以來每年下跌,但民間消費意慾因為失業率升高的影響而持續疲軟。去年剛從亞洲金融危機恢復增長的香港經濟,再度由於失業率升高、資產縮水而導致內需不振。
香港經濟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原因是成本太高。香港是世界上物價最昂貴的城市之一。雖然房地產價格已從九七年的高峰下跌近五成,可是按EIU編制的生活成本指數,香港仍高於紐約、倫敦,在全球高居第三,這表明香港零售體系的自由競爭尚未實現。另外,港幣長期釘住美元,也使得香港的價格競爭力隨美元長期堅挺之勢而不容易提升。香港製造業早已空洞化。製造業一度在香港經濟比重將近百分之五十,如今已降至百分之十以下。香港要成為倫敦和紐約那樣的城市也不容易,因為倫敦和紐約都不是獨立的關稅區,人員、資本和貨物的進出沒有限制,香港作為特別行政區和內地在各方面的交流都有限制,反而妨礙了香港經濟的轉型,這當然是當年制訂「一國兩制」政策時始料不及的。
香港和澳門之間每天平均只有一萬左右人次往來,但是兩地之間早已實現全天二十四小時通關,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對香港的經濟增長幫助不大。另一方面,香港和深圳之間的羅湖口岸,是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口岸,旅客出入的數量在今年八月已經達到創紀錄的一千萬人次,但是至今還不能實現二十四小時通關,這再次說明了香港沒有善用「一國兩制」優勢的現狀。美國和加拿大之間,歐盟各國之間,儘管都是主權獨立國家之間的關係,卻能夠實現自由通關。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需要趕搭「中國經濟快車」的時候卻自我設限,豈非愚蠢?
因此,香港要突破經濟發展的困境,首先要突破觀念的困境,觀念更新了,思想包袱放開了,就會對未來香港的發展有一個宏觀的、明確的目標,就不難找到發展的方向和策略。香港官民的觀念和思想都需要與時俱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