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4月3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港聞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04-03] 荃灣多項基建加速發展

放大圖片

 一九八○年荃灣市中心內仍是村屋、唐樓、工廠大廈和公共屋h新舊混雜。

 【本報訊】(記者 寧方)荃灣,由一個鄉村發展成今日完備的新市鎮,為區內的居民提供完善的教育、醫療、文娛及交通設施,建立了一個自供自給的社區網絡,當中經歷了多個不同階段的發展。由今日起在荃灣三棟屋博物館舉行的「萬花筒:荃灣今昔」展覽,將藉珍貴的歷史圖片、文物,介紹荃灣滄海桑田的蛻變和今日多姿多釆的面貌。

 這項由香港文化博物館籌劃的「萬花筒:荃灣今昔」展覽,將回顧荃灣百年來的轉變,包括戰前簡樸的鄉村生活、戰後人口驟增和工業發展帶來的蛻變,以及一九六○年代後的新市鎮建設。觀眾可藉此了解荃灣如何融舊納新,由農業轉為工業、由傳統邁向現代、由單一發展至多元化。

 荃灣早期的居民大多在清初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禁海令撤銷後遷入。一八九八年當英政府接管新界時,荃灣只有三千人口,分別聚居於沿海地帶、城門河谷、葵涌、青衣及馬灣一帶。

 二次大戰前,荃灣為農業社會,亦有居民飼養家畜及從事漁業。此外,還有小規模的傳統手工業,包括製豆腐、醬料、涼果、香粉等。至三十年代末,經濟活動漸趨活躍,開始有少量的工廠在荃灣設立,各商戶組成了「荃灣商會」,以促進區內的商業發展。

 一九四九年大量大陸居民南移香港,荃灣人口激增,不少南移的資本家都在荃灣設廠。至五○年代末期,全港約有五分一的勞動力聚集於此。踏入七十年代,紡織、製衣、塑膠、金屬及電子成為當時區內最重要的五項工業。

 一九六○年代初,政府計劃發展荃灣為衛星城市,因而大量增加工業及住宅用地。至一九七三年「新界拓展署」成立,專責新市鎮發展,為荃灣居民建立一個自給自足的社區,亦為荃灣今日完善的發展奠立了基石。

 放眼將來,荃灣將有多項大型的發展計劃相繼完成,包括西鐵車站,配合新機場及北大嶼山基建發展計劃而進行的基建工程,以及多項改善舊區計劃。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