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04-14] 觀音山上的神仙遺跡 放大圖片
充滿神怪傳說的觀音山。
新界屋脊大帽山之北,突起一尖峰名為觀音山,頂上可俯瞰東、北及西三方景貌,只有南面因為海拔較高的大帽山(九五七公尺)遮擋視線,不能環覽一匝。
觀音山標高五四六公尺,山雖不很高,但由於尖峰挺拔,岩石崢嶸,從多角度遠望均很突出,且有關觀音山的神怪傳說甚多,很久以前在地方上已具知名度,鄰近的土著更是無人不識。
現時在八鄉附近有村及地區稱石崗,按石崗即指觀音山,因其頂部巨岩磊砢,仰望整個山頂部分均為岩石,故稱之為石崗,即全是石頭的山崗之意。傳說這個堆滿巨岩的山崗叫「觀音頭」,山下八鄉一帶分布的十八座小山便被視為「十八羅漢拜觀音」地形。現時橫貫林村谷,可從大埔區通往元朗區的林錦公路,基本上就是昔年的觀音徑,「觀音徑」之名早見於清嘉慶廿四年版之《新安縣志》,在同一志書內亦有關於觀音山的記載。
有關觀音頭的神怪傳說,現存的遺跡仍有「暖爐」一座,暖爐即現稱為「熱氣洞」的地方,位於觀音頭,即位於山頂部位的岩石堆中一小洞,早年傳說此爐可源源噴出暖氣,乃觀音作法,噴氣溫暖人間。按因天氣寒冷之時,在較低於山頂之空氣從岩石隙中冒升,透過重重罅隙至山頂之「暖爐」冒出,由於山頂位置的氣溫較低,所以冒出之空氣如帶有輕煙,溫暖度也較高,是一種可以解釋的自然現象,不是甚麼噴暖氣的神跡。
至於求雨神壇即現時名為「古祭壇」的地方,亦位於山頂,距暖爐不遠,壇呈圓形,周邊石塊堆砌整齊,正中則豎立一塊較大之岩下作為主體。按觀音山下之林村谷、石崗、八鄉和錦田一帶,早年的居民均以務農為主,四季的天氣情況和每年的降雨量均真接影響農業收成,因此農民均冀盼全年風調雨順,因此每逢天旱,有關人等即禮聘術士到觀音山頂求雨,現時名為「古祭壇」即當年設壇作法求雨的遺跡。
司馬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