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8月25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副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08-25] 愛祖國愛自由愛生命

放大圖片

 《浪》封面圖。

——評關愚謙自傳體報告文學《浪》     黃非紅

 旅德學者關愚謙的自傳體紀實報告文學《浪》,不但流露出作者在國內以階級鬥爭為綱年代備受政治風浪衝擊的無奈,也顯示了作者在人生征途中逐浪而行、永不言倦的意志,更表達了作者浪跡天涯、寄情德國漢堡阿爾斯特湖,卻仍心向祖國的遊子心聲。

 十幾年前在香港《信報》「德意志航訊」等專欄上,就已經讀到關愚謙的署名文章。他的國際時評,既流露對東方社會主義陣營中僵化的模式的深刻了解和批判,也顯示對西方冷戰思維的透視和抨擊。讀了這本紀實性報告文學,才確信作者思辨功力正是出於東西方文化的共同孕育,以及作者自己幾十年人生磨難的歷練。

 關愚謙一九三一年二月生於廣州,在上海長大,在北京工作,現定居德國。其父關錫斌是中共的「老革命」,年輕時曾在天津與中共元老周恩來、鄧穎超等人組織「覺悟社」,長年在外「搞革命」,妻小擱在上海,上海「解放」時,已在外邊有了「解放夫人」。作者四九年到北京外語學校學俄語,十月一日共和國開國當天的聯歡會上就見到周恩來、鄧穎超,閒話家常。他曾任蘇聯專家翻譯;五七年反右運動差點被劃為右派,後來下放青海,六二年在廖承志協調下調回北京,安排到專門負責聯繫在華外國友人的「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工作,負責聯繫著名日本友好人士西園寺公一等,曾多次見過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風雲人物,也曾在領導人會見外國友人時為鄧小平、陳雲、薄一波當翻譯。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八日毛澤東首次在天安門接見紅衛兵,作者陪同在京外國友人在天安門城樓上,還與周恩來談過話。

 文革一開始,作者就已經預感到新的衝擊浪潮到來,時刻在「走」與「留」的邊緣徘徊。在最瘋狂的一九六八年二月,作者一方面為逃避批鬥,另一方面也因為婚姻不愉快,在政治衝擊中不但連精神慰藉都失去了,而且被妻子「揭發批判」,再也無可留戀,因而非法出逃了。作者說:「我從全民階級鬥爭警惕性極高的紅色中國逃離出來,失敗的概率是百分之九十九點九,成功的機會只有百分之零點一。而我恰恰屬於這百分之零點一。」在埃及開羅因非法入境被囚,熬了大半年;後經友人協助轉到德國,因為有周恩來一句「人已經走了就算了」而不再追究,得以在西方自由生活。一九七七年在漢堡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一九八一年,去國十三年後,首次獲准回國探親。一九九六年剛滿六十五歲時退休,展開更有生命力的生活新頁。這本書寫的就是作者的家世、自己所見及從母親口中聽到的關於父輩與中共元老的交往的故事,以及作者自己由童年、成長、歷劫、去國,到學有所成、八十年代初首次獲准回國探親的傳奇經歷。

 這部書翔實記述了作者的遭際,正可視作中國知識分子在「左」的以階級鬥爭為綱年代中的寫照。在一浪接一浪的政治運動之中,被淹沒的人不計其數,有人被殺,有人自殺,有人出逃。

 他頑強地生活、學習、工作,在德國取得博士學位,取得終身教籍,並與德籍學生結婚,在異國他鄉的「家」,是作者「心靈的庇護所」。他「沒有虛擲生命」,但「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隱痛」,就是仍然深愛祖國,「一本德國護照改變不了我的黃皮膚黑頭髮黑眼晴」。可是,歷史和命運總是捉弄人,他離開青海後四十年,再沒見過在心中永遠留下美好印象的初戀情人露西;八一年幾經波折回國探望父親和哥哥,卻因為不願打擾別人的生活、或者引起不必要的震盪,考慮再三,始終沒去見前妻美珍。

 作者的好友一再提醒他,「千萬不要當作傳記體小說來寫,因為小說是虛構的,而你要講真實的故事」。故事真實,正是這部紀實性報告文學的可貴之處。作者說:「每當我回憶歷歷往事時,我感到無比的幸福,因為它是我這一生的財富。正是因為有那些心酸史,我才能對後來的生活永遠滿足。」中國著名作家、曾任文化部長的王蒙說:作者寫的是「一部懺悔錄加血淚史。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最真情最動人的東西」。作者說這本書沒有寫完,只寫到八一年首次返國,如果此書受歡迎,再寫一本續集。我們期待作者把最近二十年的經歷寫下來,相信也是同樣感人的。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