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9月2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09-02] 由兩地互補推動香港經濟轉型

■趙令彬 匯豐銀行研究經理

 轉型往往由嚴重問題所帶來的壓力啟動:當問題未出現時人們或根本不會感到轉型的需要。另一方面,問題也要依靠轉型來解決。香港經濟的主要問題是(包括相對內地而言)成本過高及科研能力薄弱,令進一步發展遇到困難。首先,兩地價格的巨大落差形成巨大的調整壓力,且受影響領域下隨兩地交流深化而日益擴闊。香港的高昂價格反映了高生活水平,但科研能力薄弱卻反映經濟實力及發展後勁不足。這兩者間的矛盾正日益尖銳,也形成了經濟中最根本的泡沫。香港的人均總產值比不少發達國家還高,而發達國家無不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故若香港不盡快在這方面追上去,將不利長期維持繁榮,泡沫爆破後的調整也將十分痛苦。

「前店後廠」模式已陳舊

 上述問題令香港更有必要與內地加強合作,由優勢互補來加以緩解。然而這要求不斷探索新的合作模式,過去的「前店後廠」已開始陳舊,有待注入新內容以產生新的合作動力。若沒有具體可行的商業模式來把兩地優勢結合並轉化為經濟效益,則優勢互補只是空談。行之有效的模式將可帶動兩地經濟發展,並成為轉型的引導。

珠三角港商製造業須提升

 有效模式自隨產業而異。但無論如何,從產業角度看,轉型同樣要求兩地在經濟發展上配合:(一)製造業——在香港大規模重建製造業或吸引內地生產回流均不切實際。但大量在珠三角的港商製造業則要加快升級換代。港商正面臨更多外商及內地企業的競爭,更需通過提升技術水平以減低成本及提高產品檔次,並由此增強競爭力以免遭受淘汰。港商內地企業的健康發展對香港十分重要:它們提供了利潤回流、港人北上就業及港貨北銷的機會,和中介服務的主要需求。調查顯示珠三角港商仍十分依賴香港的金融、信息及航運等各種服務。此外,港商也可實行角色轉型,例如把生產工序外判,轉向發展上游的技術開發、產品設計和下游的推銷、銷後服務等領域,擔負營銷中心及供應鏈管理功能。

香港服務業須升級換代

 (二)服務業——擁有服務型經濟的香港在這方面加快升級換代尤為重要。相對內地而言,香港的專業服務優勢更形突出,應是發展首選。一年來律政司大力向內地推薦香港的法律仲裁及其他專業服務,以非經濟部門而能積極推動兩地經貿合作可謂難得,也為提升香港對內地的服務功能起了示範作用。然而香港要進一步為內地提供服務還需加強對基礎設施及人力資源開發的投資。首先,香港人必須深化對內地情況、法制體制及企業文化等方面的了解,和更積極地取得內地認可的專業資格。第二,在跨境通道通關、人員來往管理、電貿平台、法規協調等交流的基礎項目,兩地還要更緊密合作來加以改善。

香港服務業亟須引入高科技

 (三)科技產業——香港已難如內地的深圳、上海等由引進高科技加工業來帶動科技產業發展。無論在成本、科技人才與設施,上下游產業結合和集群效應等各方面香港均有不逮。因此只能一方面從長遠計積極通過官商學合作來建立本土科研力量,培育技術的自主開發基礎,另方面按近期需要引進、開發適用技術以支持港商把製造業升級換代和發展高增值服務業。切勿以為只有製造業才需要高科技,按發達國家的調查顯示服務業才是新技術的最大終端用戶。特別是在商貿、物流的電子信息化上,香港與內地幾乎同時起步,內地正利用其較強的科技基礎積極開拓,若香港不能配合,將難以落後的技術手段為技術先進的客戶提供服務,從而流失商機。例如深圳已明言香港要及早改善其落後的邊境通關系統。同時,信息化電子化等方面的需求,大可成為香港發展科技產業的基礎。

 自然,經濟轉型是一項艱巨而牽涉甚廣的系統工程,社會各界包括民、政、企等均要在思想、取向、功能及體制上能更靈活應變。這說易行難,但未來成敗將繫於斯。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