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要聞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11-22] 錢果豐:歐美多由證監批上市

放大圖片

 錢果豐表示,專家小組做了很多事,例如大量聽取業界意見,及參考了歐美等地方的監管制度。

 【本報訊】(記者 周紹基、陸智豪)細價股風波後,政府成立「檢討證券及期貨市場規管架構運作專家小組」(專家小組)。市場人士一般預期,政府希望藉著這個小組,將港交所審批上市公司的權力收回。專家小組成員錢果豐對本報表示,小組對應否收回港交所審批上市公司的權力,目前未有定案;但他指出,目前全球大型的股票市場都偏向由證監會審批公司上市。

 錢果豐表示:「專家小組目前已開了數次會議,亦已做了很多事,例如大量聽取業界意見,及參考了歐美等地方的監管制度;不過,小組目前還未就這些資料下結論,最後提議更是『天機不可洩漏』。」

沈聯濤:港交所角色變

 事實上,市場一直指出,港交所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同時又擁有上市公司的審批權及監管權,存在利益衝突。證監會主席沈聯濤在細價股事件後曾指出,現時上市公司的交易活動,由港交所及證監會分別按不同規則作監管,容易出現「監管套戥」的空隙,令小股東利益受損。為此,他建議簡化監管架構及程序,避免監管重複而拖慢對公司不當行為的反應,同時增加監管工作的成本。

 沈聯濤又指,自港交所上市以來,市場對其監管角色的「觀感」便開始改變。這些「觀感」包括應否把法定的執法權力賦予尋求盈利的交易所,以及處理公司不當行為涉及成本,不應由一家上市公司監管其他上市公司。儘管沈聯濤未有明確表態支持這些市場意見,但他「求變」的姿態已是呼之欲出。

 此外,身兼收購及合併委員會成員的財經網站編輯David Webb,近年一直對港交所監管上市公司潛在的利益衝突「口誅筆伐」;公司法改革常委會主席羅傑志及證監會前高級總監彭張興,在過去數月亦曾公開質疑港交所的監管質素及合理性。

錢果豐:有效捉賊罰賊

 錢果豐指出,專家小組的成立,目的是希望藉著檢討三層市場監管架構來提升本港股市的地位及企業管治的水平。他續說,目前大市的每日成交大都不逾10億美元,成交太少使到國際大型的基金不能投資港股;若要吸收機構投資者來港作長期投資,本地公司需具有一定的企業管治水平,最起碼是監管規則能有效取締那些不良上市公司。

 他表示,為了達到上述目標,專家小組就監管制度所提出的所有建議,都務求令制度符合下列要求:監管制度能令買賣雙方都完全信任對方、制度要User Friendly(方便用家)、能有效地「捉賊」及「罰賊」;另外,他認為制定制度的人,對市場的生態有深入的認識,使該制度對市場的活動有較大的靈活性。

 問及外國股市的監管制度時,他指出,英國審批公司上市的是政府之法定機構,但即使公司被批准上市,倫敦交易所亦不一定讓該公司上市;美國的情況亦近似,公司獲美國證監會批准上市後,交易所可以不讓該公司掛牌。此外,若上市公司一旦出現問題,公司除面對英國或美國證監會的起訴外,亦同時要面對交易所的民事訴訟,相比起來,香港上市公司所面對的監管量其實較少。

上市門檻不宜訂太高

 他續說,內地方面,由中國證監會審批公司上市,但澳洲則由交易所方面負責審批,由此可見,大型的股票市場皆偏向由證監會負責公司的上市申請。

 錢果豐認為,全球的股票市場監管,有一體化的趨勢,雖然歐美的監管制度亦有其漏洞,但大家都正不斷完善制度。香港要不斷提升其資本市場的國際聲譽,就要追貼國際水平,才可吸引外國資金及外地企業來港上市。

 他說:「監管制度雖然不一定『照抄』外國的,但香港應該也可以做得更好;歐亞農業事件,正好可以作為必須加強監管制度的教訓。」

 錢果豐強調,本港上市的門檻不要訂得太高,但上市公司的透明度一定要進一步加強。

 至於專家小組的建議,他預期能於如期於明年三月底發表,但專家小組開會的時間及頻率將會增加,由每月一次增至每月兩次,每次開會時間更長達三日。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要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