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2-13] 文匯社評:以主動心態看二十四小時通關
春節期間皇崗口岸實現二十四小時通關,是中央支持香港的安排之一,目的是加快香港和珠三角的人流和物流,促進兩地經濟融合,以鞏固和發揮香港的比較優勢。
在如何看待二十四小時通關的問題上,香港社會基本上經歷了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心路歷程。目前,雖然社會各界普遍看好二十四小時通關,但仍然存在某些被動、負面和消極的心態。例如,認為會打擊香港經濟,會令邊界模糊而泯滅兩制差別,以及認為沒有實際需要,等等。
對二十四小時通關態度的演變,當然涉及對利弊的看法,但根本上涉及的是心態問題:是封閉還是開放?是保護主義還是開拓進取?
二十四小時通關涉及的利弊問題,主要是擔憂會否打擊香港樓市和消費。不少地產商從反對到贊成二十四小時通關,一方面是看到通關對樓市影響有限,拖拖拉拉反使樓市長期受負面因素纏擾,另一方面是看到樓市與經濟表現息息相關,香港如果閉關自守,必然形成經濟邊緣化和孤島化趨勢,樓市更加尋底無期,所以,地產商的心態變化,反映了對利弊關係認識的變化。同樣,也曾有不少人擔憂二十四小時通關會打擊香港消費市場,而事實也消除了這種擔憂:去年港人到內地消費總額是二百七十六億元,內地人來港消費總額是二百三十億元,但自從今年放寬香港遊限額後,內地旅客的消費額增加,並為香港帶來淨流入五十億元。由此可見,實行二十四小時通關,加快兩地的人流和物流,對包括樓市和消費在內的香港整體經濟是有利的。
積極融入珠三角,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最大動力。其實,香港經濟融入珠三角,早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已經開始,那時,香港製造業以內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為契機,利用內地廉宜的勞力和土地及廣闊市場,大規模越過邊界到內地投資設廠,降低了製造業成本,增加了港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而且推動香港經濟從製造業成功轉型為服務業。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港人體現出來的披荊斬棘、開拓進取精神,是何等強烈。但曾幾何時,部分人畫地為牢的封閉心態出現了,強調邊界分隔的保護主義滋生了,過去跨越邊界開拓進取的精神,變成了兩地經脈打通香港會「蝕底」的擔憂。
這種被動收縮的心態,不利保持和增強香港的比較優勢。香港的比較優勢,在封閉狀態下不僅無法發揮,而且會迅速弱化和消失。香港作為一個高度開放型和外向型的經濟體系,畫地為牢和守株待兔都沒有出路。要盡快促進香港經濟復甦和轉型,就必須充分利用「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全面加快與內地的經濟融合。所謂邊界模糊會泯滅兩制差別的擔憂,是沒有看到兩制差別下香港的比較優勢,只有通過兩地優勢互補的融合,創造更高附加值,才能發揮,兩制的差別也才能更充分地體現,這是一種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
實行二十四小時通關,是打通兩地經脈的重要舉措,對加強兩地優勢互補十分必要。只要我們以主動心態看二十四小時通關,就會想方設法訂出具體措施,提升香港產業的科技含量和服務高質多元化,加強香港的吸引力和競爭力,把內地更多的物流、人流和資金流吸引來香港。素有「東方之珠」美譽的香港,實行二十四小時通關,還可以促進和擴大香港更多領域的二十四小時商業運作,令香港成為真正的「不夜城」,勃發無窮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