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2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熱點追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2-12-17] 危山兵馬俑再現西漢繁華

放大圖片

在考古人員手下呼之欲出的乘車者。

本報記者:王 斌、殷江宏 實習記者:許 靜

 章丘危山陶俑坑,是目前山東境內發現的首座保存完好的兵馬俑陪葬坑。經過十幾天的挖掘,其總體陣容已清晰可見:從南至北,依次是騎兵隊列、車隊、鼓手、步兵列隊。無論是身穿盔甲的騎兵,還是手執長矛的戰士,均威風凜凜、排列整齊,讓人感受到兩千年前貴族出行時的豪華盛況……

 沉睡了兩千多年的章丘危山兵馬俑自十一月二十三日被「喚醒」以來,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根據已經出土的陶俑和車馬,考古人員初步斷定該坑為漢代諸侯或貴族的陪葬坑。陪葬坑的主墓及其他陪葬坑的位置尚待確定,但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墓主很可能是西漢時期的「濟南王」劉辟光。

出土四馬車構建齊全

 危山陶俑坑是目前山東地區發現的第一座保存完好的兵馬俑陪葬坑。整個陶俑坑長九點七米,寬一點九米,深約七十厘米。經過十多天的挖掘,陶俑坑的總體陣容已清晰可見,從南到北依次是騎兵隊列、車隊、鼓手、步兵隊列。無論是身穿盔甲的騎兵,還是手執長矛的戰士,均威風凜凜,排列整齊,再現了漢代貴族出行時的豪華盛況。

 陶俑坑內共出土四輛構建齊全馬車,前三輛為駟馬立車,後面一車為雙轅軺車。車上一個身著綵衣的陶俑頗像女子,為整個俑坑提供了豐富的想像空間,讓人不禁懷疑陪葬坑內是否埋藏著千年前一段淒美的愛情。

 樂器的出現同樣為陶俑坑添加了一絲神秘。陶俑坑先後出土了一面彩色建鼓和三面陶鼓。建鼓周圍是幾位神態與騎兵、步兵大不相同的鼓手,一幅陶醉的模樣。現場有專家說,在漢墓中發現樂器並不奇怪,但在陶俑坑卻很少見。

陶俑坑首見建鼓陶鼓

 據原山東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景海介紹,危山陶俑坑很可能是一個大墓的陪葬坑,墓主極有可能是漢代的諸侯或貴族,具體年代尚不可考。但根據目前陶俑坑內呈現的這種埋葬制度,東漢的可能性不大。至於墓主是否是西漢時期「濟南王」劉辟光,張景海稱仍需證實。目前大墓和其他陪葬坑仍在尋找中。張景海說,此前不少漢代陶俑坑先後被發現,但危山陶俑坑的特點是整體保存十分完整,特別是那幾輛馬車,對研究漢代歷史有重要價值。

墓主是否「濟南王」待考

 目前,一個巨大的塑料棚罩住現場,棚外則有草簾擋風、保溫。塑料棚內,地上、地下放有溫度計,考古人員每日三次觀測氣溫,以保證兵馬俑處於最佳溫度(十到十五攝氏度為最佳)和濕度下。隨著一個個兵馬俑逐步露出地面,陶俑坑已進入最後的整理階段。考古人員已開始著手繪圖。而發掘出的兵馬俑如何保護亦被提上日程。專家介紹,照目前情況看,此次發掘的兵馬俑就地保護難度較大,很有可能會被用海綿包好裝箱運走,再由專業人員進行修復後復原陳列。

 據史載,西漢時期濟南王劉辟光之墓就在危山頂上,後人稱其為「鐵幕頂」。而「鐵幕頂」距此次發掘現場不足三公里,因此有專家認為,若陶俑坑是漢代某諸侯的陪葬坑,墓主必是劉辟光。

 隨著近年來大量珍貴文物的面世,人們在驚歎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時,也深切地感受到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據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趙輝教授介紹,現在內地很多省級考古所工作主要是配合國家大型項目,特別是三峽工程及其之前的黃河小浪底水庫工程、西氣東輸工程,均出土了大量文物。預計即將開工的南水北調工程亦很難例外。趙輝表示這和國家經濟好轉不無關係,考古人員已完全有能力進行一些主動的科學工作。

西漢「濟南王」劉辟光

 據史載,西漢時期劉辟光被封為濟南王,因治所(首府)設在平陵城(今章丘),劉辟光也被稱為「平陵王」。景帝三年間,劉辟光參與了反朝廷的「七國之亂」,失敗後拔刀自刎。漢景帝聽說之後,便認為他是被逼謀反,不是他的罪過,就下令在危山之頂為其修築了一座高大的墳墓,以重禮厚葬。這就是後人俗稱的「鐵幕頂」。因此有專家認為,若陶俑坑是漢代某諸侯的陪葬坑,坑主必是劉辟光。章丘縣志上有關於劉墓的記錄。另有詩為證:「危山聖井水常清,王陵築在山峰頂,廟宇殿堂甲天下,香火廟會古今盛」。

章丘墓葬密集

 此前在章丘出土的洛莊漢墓、(龍山文化)西河遺址、(龍山文化)成子崖遺址二期工程均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三者距危山均不過十幾公里。如此密集的墓葬發掘可充分說明章丘在漢代曾繁華一時。

建鼓一柱貫鼓身

 危山陶俑坑出土建鼓實屬罕見。建鼓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其鼓身長而圓,用一木柱直貫鼓身,以為支柱,戰國時期已廣泛應用。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建鼓,是一九七八年在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具建鼓。戰國時期銅器上鏤刻的花紋圖案及漢代石刻畫像中多有演奏建鼓的形象。(濟南十六日電)

記者難「觸」兵馬俑

 ▲每日下午三點到四點兵馬俑坑對媒體開放。而一個小時開放時間中,僅有十分鐘允許拍照。於是,每日下午三點之前,早有手持話筒、扛著大大小小設備的記者等候在圍牆外,只等時間一到、開門放行後衝進臨時「帳篷」內搶佔有利地形。橫拍、豎拍仍不過癮,記者想輕輕進到坑內,站一塊小土地上為幾千年後重見天日的陶俑拍個臉部特寫。「不許下去!」一聲斷喝徹底打斷了記者想與陶俑「親密接觸」的念頭。

兩村民爭搶「頭功」

 ▲現場採訪了專家後,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當時亦在現場的一名貌不驚人的中年人是第一個發現兵馬俑坑的村民。記者走過去向他了解當時情形。採訪結束後返城時,記者聽有同行講,媒體採訪剛剛結束,包括被採訪者的兩名中年人就在現場爭執起來,都說自己是第一個發現兵馬俑的人。其實,兩個人是一起挖樹坑時無意挖出「寶貝」的。誰料到,這原本不屬於任何個人的重大發現卻讓不久前還在一起勞動的拍檔「反目成仇」。

危山陶俑坑挖掘過程

 11月23日:聖井鎮大寨村農民在危山腳下挖樹坑時挖出陶俑頭部和殘片。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進駐現場。

 11月24日:發掘人員在現場劃出一塊寬三米長十米的保護區域。

 11月25日至12月1日:陪葬坑初步顯現集步兵、騎兵、戰車於一坑的陣容;建鼓出土。

 12月2日:兵馬俑坑首次對媒體開放。

 12月3日:又一駕駟馬立車出土,兵馬俑坑內馬車增加為四駕。

 12月4日:兵馬俑坑北端的步兵區域清理工作幾近完成,專家初步斷定,該陪葬坑為單層。

 12月5日:騎兵俑已經完全顯露出來;有關人員開始準備繪圖工作。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