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28] 秋子散打:粵曲只有小調小曲嗎?
•秋 子•
過去這個星期日翡翠台的《紅星追聲名歌SING》,請來一群粵劇大老倌,以為會是個精彩的粵劇(曲)節目,殊不知正牌老倌雖多,正牌粵曲卻完全欠奉,從尹飛燕、阮德鏘之《唐伯虎》,李鳳、新劍郎的《鳳閣恩仇》,尹光、鍾麗蓉的《紫釵記之拾釵》,衛駿英、陳詠儀的《洛神》,以至壓軸汪明荃、龍貫天的《帝女花之香夭》,全部都是小曲,連一小段梆簧也沒有。實在叫翹首以待的粵曲迷感到十分失望。我們的粵劇界每提到粵劇,幾乎必然連上「藝術」兩個字,好像不帶上藝術兩字粵劇就給貶低似的,但粵劇藝術果真只有這些小曲嗎?事實上,現時粵劇中的小曲,除了一些傳統小調外,不少是從三、四十年代的時代曲以至近年的流行曲中搬過去的。
個人以為這些小曲偶然加插在粵劇或粵曲之中,非但無傷大雅,而且會起一種調節作用,可近年小曲在粵劇中,竟有喧賓奪主之勢,這種情形更常見於伶倌們偶然在電視亮相表演,也許因為完整伴奏組合的缺乏(沒有掌板就無法唱梆簧),不過,五月廿五日那個星期日晚,在翡翠台的粵曲大匯串,卻是丁板鑼鼓齊全的,何以還是非全小曲不可呢?
須知,粵劇界有識之士,一直在呼籲大家關心粵劇,大力推廣粵劇的發展,但經常如此因陋就簡的演出,是會傳遞一個錯誤信息的,以為粵劇就只有那一大堆小曲,能夠唱兩句,「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或者「一葉輕舟去,人隔萬重山」,就是懂得唱粵曲,事實上如今的確許多所謂懂唱粵曲的年輕人,連「士工滾花與合尺滾花」、「二王與二流」都搞不清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