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9月8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09-08] 朝核會談又是柳暗花明?

程畢凡

 從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朝鮮和美國之間就有關朝核問題經過了談判—達成協議—協議破裂—再談判的曲折複雜過程,其間不乏戲劇性的變化。現在這一過程還在繼續。8月29日北京六方會談甫告結束,朝方便指責會談「演變成一場強迫朝鮮解除武裝的鬧劇」,宣稱朝方「以後對這種會談不會再有任何興趣和期望」。剛過幾天,9月2日朝鮮官方通訊社朝中社卻又表示朝鮮仍然願意參加有關朝核問題的對話。不料僅隔一天,朝鮮最高人民會議又通過了正式決議,批准政府拒絕就核問題繼續進行談判的決定。更令人費解的是,同一天美國官員卻透露,朝已通過「非正式渠道」,向中國和韓國表示它將參加下一輪六方會談。

 美國一向主張通過多邊會談解決朝核問題,認為這有利於對朝施加國際壓力。美國的基調是對朝採取強硬方針。但是,在解決問題的方案上,官方也常常釋放出雜亂而自相矛盾的信息。

 究竟下一輪六方會談能否談得起來,朝美雙方能否在朝核問題上取得某些妥協?這是人們普遍關切的焦點。

美國的圈套

 朝鮮對首次北京六方會談採取全盤否定的態度,指責會談「有百害而無一利」。這等於連東道主中國也罵了,不分青紅皂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這一做法實在叫人難以理解。因為其結論與事實不符,而且毫無外交競爭策略可言。

 不可否認,在會談過程中朝鮮確是採取了較為靈活的態度,作出了幾點明顯的讓步。例如,它聲明擁有核武器不是它的最終目標;並且在同美方「非正式」會談中,還曾提出過三點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即只要美國恢復中斷的燃油供應,它願放棄核企圖;只要美日與其關係正常化,它將解決對其發展導彈的疑慮;一旦完成按原協議在朝興建兩座輕水型核電站,朝鮮將廢除它的核計劃(韓《中央日報》)。在這當中,朝鮮先擱下朝美雙方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和核查等棘手問題。但是,美國沒有作出任何善意的回應。

 從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毅關於北京會談六點共識的總結中,可以看出除美國外的與會各國,中俄韓自不必說,在較小程度上連日本也都是對朝方放棄核武計劃和美國給予不進犯的保證這一核心問題,採取了平衡兼顧的立場的。而且其中的第三點,即按照分階段、同步或者並行實施的方式制訂總體解決方案,是朝方極力堅持的一項重要方針,而美國則始終採取模棱兩可的態度。因為,美國實際上至少在現階段堅持的是,只有在朝方採取了可驗證、不可逆轉、實質性廢除核武計劃措施的情況下,才能討論「朝鮮所關心的問題」。

 美國毫不諱言它力主搞多邊會談的主要意圖,就是多邊孤立朝鮮,壓它放棄核武。同時,它把北京會談僅看成是朝核問題談判長過程中的一個初步階段。因此,在這一階段它當然盡量堅持強硬立場。而朝鮮方面似乎對北京會談的期望值相對較高,因此受到美國頑固蠻橫態度的刺激,而作出前述極端表態。這反而使它自己顯得不通情理而陷於孤立。正好中了美國的圈套。

朝鮮不乏策略運用空間

 如果所傳朝鮮又回到願意參加下一輪六方會談屬實,這可能表明朝鮮會改而採用比較明智的談判策略。只要朝鮮不以擁有核武為最終目標的顯示是真誠的,它就有可能獲得中俄以及韓國的同情,並使日本不至於唯美國是從。朝鮮可以抓住北京會談的六點共識,逼迫美國以切實而有法律效力的不進犯保證來換取它的廢核,並以朝美雙方採取分階段、同步或並行的方式,滿足各自要求的原則,達成妥協解決方案。對於朝鮮來說,最糟糕的選擇莫過於在下一輪會談尚未開始或正在進行中,宣布自己是核國家或進行核試驗。在北京六方會談中,朝鮮代表團團長金永日曾經表示過朝鮮有可能採取這一冒險步驟。果如此,朝鮮必將陷入完全的孤立,戰爭的危險也將大為增加。

 布什政府目前實際上還沒有一套清晰而首尾一貫的解決朝核問題的政策。布什政府內部「鷹派」與「鴿派」的主張存在分歧,這是美國官方經常發出不同信息的主要原因。美國參加北京六方會談的代表團團長、助理國務卿凱利帶到會上的,實際上是「鷹派」與「鴿派」的混合政策,因此難免自相矛盾。凱利既表示同意採取分階段、同步或並行解決的原則,又說在朝鮮沒有廢除核計劃之前,不可能討論「朝鮮所關心的事項」;既聲明美國沒有以武力改變朝鮮現有政權的意圖,又提出一套朝鮮無法接受的和平解決條件,除苛刻的核查方式外,朝鮮必須接受美國在有關導彈、常規兵力以及人權等方面的要求,才能得到美國不進犯的保證和實現兩國關係正常化。

 估計六方會談還會談下去。因為朝美雙方都不願引爆第二次朝鮮戰爭。朝鮮搞核邊緣政策是為了生存,況且多邊會談絕非對它「有百害而無一利」;而美國打這一仗代價太大,尤其是在它深陷伊拉克泥潭和出現財政赤字危機之際,開闢另一戰場,布什政府難以得到國內民眾支持。但朝美雙方立場相距太大,談判必將是一個曲折、複雜而艱巨的進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