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0月8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0-08] 文匯論壇.從填海爭拗看政策諮詢

放大圖片

羅叔清:填海爭拗反映政府在政策諮詢方面存在問題。 (資料圖片)

羅叔清 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

 政府再三強調中區第三期填海工程的整個決策過程是經過深思熟慮、廣泛諮詢和依法進行的,但為何引起社會強烈反對?這其實反映政府在制定政策的諮詢過程中有可能是走了過場,而諮詢架構的膨脹也帶來了許多弊病,諮詢架構被批評為「大白象」,淪為空談,導致許多政策的制定事倍功半或引起爭拗。

 諮詢機構是本港一路以來的管治文化。過去港府設立諮詢機構,是為了補救其外來政權的認受性,把民間、社會精英納入其諮詢架構,更好地為其服務,這套行之已久的諮詢文化也為特區政府的施政帶來一定的借鏡作用。

政府依賴顧問治港

 回歸之後,特區政府的諮詢機構對爭取民意,增加行政部門決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加快和擴大新政策法規的發佈速度和渠道,從而提高行政決策的質素,確實擔當智囊角色。但諮詢架構的膨脹也帶來了許多弊病,部分諮詢委員會被批評為空談,許多政策的修訂事倍功半,特區政府更被批評不重視發揮諮詢機構作用,而依賴顧問治港。

諮詢架構過分膨脹和重疊

 現在特區政府約有大大小小600多個建制內的諮詢團體和法定組織,與回歸前的400多個相比,短短幾年就增長了200多個,主要原因是政府決策部門一有新的需要,就開設諮詢委員會,發展到各個政策局屬下的部門都擁有諮詢機構,數目之多,必然造成人員膨脹和重疊,一個諮詢委員會每年的經費多者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例如教育方面就有教統會、教育委員會、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和促進學前兒童全面發展委員會等,有關房屋方面的諮詢委員會更是一直為人詬病,民政事務局轄下的168個諮詢及法定組織,數目更是各個政策局之冠。諮詢委員會的過分膨脹,不但會造成人員膨脹,經費浪費,也造成諮詢委員多重身份重疊,甚至出現一個公眾人物擔任二十三個諮詢委員會委員的情況。

 政府推行政策,諮詢公眾,接受批評,尊重民意,這是民主社會的施政方向,但政策的出台難度涉及到利益的衝突,特別是在制訂政策的過程中,不同黨派、社群團體為了爭取不同目標,闡述各自立場,因而形成分歧和磨擦,這是必然的。如果政府在這些分歧和磨擦之中難於決策,甚而致於「議而不決」,往往影響政府的施政效率。

諮詢組織需要檢討和改革

 在問責制下,要做到政令暢通,職權分明,特別是在制訂和推動政策時,要更好地掌握民意、民情,將各方面的意見集中到政策的制訂中來,就必須充分運用好本港法定及諮詢組織的角色和職能。角色不明,職能不分的諮詢組織需要重新檢討定位。民政事務局發表《公營架構內的諮詢及法定組織-角色及職能檢討》提出的十二項檢討原則,有利於架構重組,避免多個諮詢組織的職能重複。十二項原則之首的「問責原則」,是最基本的原則,意味著問責官員對其委任、建議委任的人選及有關委員會運作負有完全責任。按公務員政治中立的原則,在委任適合人選過程中,非問責公務員應避免左右問責官員的決策,只宜協助問責官員查核擬定委任人選的服務紀錄。其次,整合諮詢架構,由於涉及面廣,成員的任期不同,整合諮詢組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但無論如何,各個政策局或轄下的諮詢委員會都需要精兵簡政,配合政府施政扮演職能角色。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