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0月2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戲曲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0-28] 戲曲視窗:雛鳳鳴努力不懈

放大圖片

蓋鳴暉和吳美英的鳴芝聲劇團是近年非常成功的戲班。

.葉世雄.

 未入正題前,想先向戲曲界的朋友說幾句肺腑之言。自「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建議發表以來,我受民政事務局和香港藝術發展局的邀請,先後參加了兩次他們主辦的公開活動。由於這個計劃是一個「新生事物」,建議內容複雜,無論經驗或識見,我都沒有多大能力為戲曲界大聲疾呼。不過依我所見,戲曲工作者似乎並不積極參與和這個計劃相關的諮詢活動。

業界應為西九龍動起來

 我個人認為如果「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成事,將會大大改變本港表演藝術的生態,粵劇需提早進入現代劇場,引致製作費用大增,競爭能力降低。我從一位「八和會館」幹事口中得知,地產商也曾接觸部分戲行中人,但態度不算友善。大概,地產商認為自己真金白銀拿錢出來投資,為甚麼還要聽藝術工作者提這個要求、那個要求。所以,戲曲界不團結起來,做好數據研究的工夫,再向地產商力爭,將來便難保「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能提供適合戲曲演出的場地。

社會改變觀眾層

 說完「西九龍文娛藝術區」,便轉入正題,續談「雛鳳鳴」。上期本欄提出「雛鳳鳴」成功吸引一批年輕的觀眾,這和當時普遍認為粵劇這一傳統表演藝術捧場客多是上了年紀的說法,很不相同。其實,如果我們從經濟發展、年齡結構、居民教育水平和就業人口結構來看,會發現七、八十年代的香港社會有了很大的轉變,也是說「雛鳳鳴」面對的觀眾和「仙鳳鳴」時代不盡相同。

市場潛力龐大

 香港粵劇界沒有進行市場研究的習慣,在釐定發展策略的時候,缺乏實質數據,只依賴人的主觀判斷,大大增加出錯的風險。香港經濟在五、六十年代進入工業化階段,紡織、製衣等工業興盛,為女性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七、八十年代,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金融業、旅遊業及地產業興起和迅速發展,這些行業對體力的要求較低,更有利女性就業。

 根據九一年的統計,二十至三十歲女性約有八成多就業,三十至四十九歲女性就業者亦達六成左右。剛巧由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本港十六至六十五歲的人口上升約百分之十。由於香港整體人口大幅增長,這組年歲人口在九一年佔總人口百分之七十,約四百萬人左右。同一期間,香港人的教育水平也不斷提高,六一年,接受過中學和預科教育的人數只有百分之十六(按五歲以上人口計算),八一年是百分之四十,九一年超過百分之五十(按五歲以上人口計算),約二百二十萬。

 根據上述數據,如果我們相信粵劇的觀眾以女性為主,則粵劇的市場潛力是十分龐大,觀眾的消費力也很強,關鍵是業界有沒有能力發展這個市場。其次,由於教育水平提高,欣賞力也相對提升,所以曲詞較艱深的唐滌生作品也被接受。至於「雛鳳鳴」能成為七、八十年代最賣座的粵劇班,和這些因素有多大關係,則尚待進一步探討。

新晉都有阿刨影子

 最後,我要指出行內人多忽視「雛鳳鳴」的影響力。如果說「仙鳳鳴」對本港粵劇界產生的主要影響是推動一股認真的風氣,那麼,「雛鳳鳴」就是努力不懈,甚至不敢越雷池半步,來實踐師傅的理念。其次,八十年代在舞台出現的新晉文武生,有多少個不帶幾分龍劍笙的影子呢?更進一步,是根據「雛鳳鳴」的模式,組成戲班,最成功當然首推「鳴芝聲粵劇團」。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