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1-01] 文匯論壇.將盛事化為國民教育題材放大圖片
楊利偉訪問香港,在香港青少年中掀起了熱愛和認識祖國的熱潮。
黃家樑 教聯會教研部副主任
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訪問香港,掀起了一片航天科技熱潮,也大大提高了香港市民的愛國熱情。若香港特區政府和廣大教育工作者能趁此良機開展一些教育工作,想必能夠進一步加強本港新一代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因勢利導 事半功倍
回顧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血與淚交織而成的苦難一頁又一頁地展現眼前,祖國的富強和進步因此成為了好幾代炎黃子孫的夢想。時至今日,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也今非昔比,更有能力發展尖端的航天科技,成功發射載人太空飛船,與美俄等強國並肩媲美。見證此一歷史性的盛事,國人無不歡欣鼓舞,而港人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對國家民族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也有所增加,各大小傳媒紛紛大篇幅地報道這件盛事,市民甚至通宵排隊輪候航天物品展覽和楊利偉歡迎會的入場券,不少學校也組織學生參加有關的慶祝活動。因此,我們若能因勢利導,趁著這一股愛國熱情,把這件青年學生關注的盛事,化為國民教育的題材,定必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深國情認識政府責無旁貸
教育工作者在組織學生參加慶祝活動或參觀展覽的時候,其實可以抓住這一個機會作更深層次的教育,介紹我國航天科技發展的歷程、一些愛國科學家的事蹟、五四運動以來國人追求民主科學的訴求,以及改革開放政策施行至今各方面的成就,藉以深化新一代對國情的認識,喚起他們對國事的關注,增加對國家最新發展的認知。當然,要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除了教育同工自發推廣外,特區政府更是責無旁貸,課程發展議會可以在中國歷史、公民教育、通識教育、科學與科技等科目加入有關的內容,以緊貼時代的脈搏,讓學子多了解國家最新的發展和成績。當局又可撥出資源,鼓勵和協助中小學舉辦相關的活動,甚至將「成功發射載人太空飛船的盛事」、「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第一位中國太空人的介紹」等內容製成教材套、多媒體教材、或教育電視節目,以落實國史、國情、國民教育的方針。
身份認同與道德教育
當然,除了培養莘莘學子的國民身份認同外,楊利偉的到訪也是一次道德教育的好時機。眾所周知,楊利偉在選拔和訓練的過程中刻苦努力,奮發圖強,歷盡種種的磨練,最終才能獲委派這次歷史性的任務。這些事蹟正好可以用來激勵本港的新一代。因為香港雖然經歷金融風暴,但經濟環境仍然相對富裕,年青一代不少人都在溫室中成長,驕生慣養,或是缺乏人生的目標和方向,所以楊利偉艱苦奮鬥的經歷正好就是他們學習的榜樣。另一方面,這次中國成功發射載人太空飛船,實有賴一班幕後功臣的集體努力,而功勞更不是由個人獨佔,所以教師可處理教材的過程中,還可以向學子灌輸尊重集體的意識,這對個人主義流行的香港來說,也有相當的意義。
總括而言,香港回歸以來的國民教育實有不少未如人意之處,所以教育界如能多利用學生關心和有興趣的時事,循序漸進地加強新一代對國家民族的觀念,想必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