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1月3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讀書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1-03] 也斯從閱讀中得情感教育

放大圖片

也斯這學期用日本文學教授創意寫作的課程,大江健三郎的小說也是教材之一。

圖文:鄭依依

 讀投資指南,可學會如何運籌帷幄;讀工具書,可使人增進知識;讀參考書,能助學生在試場上過關斬將;讀創作天馬行空的文學作品呢?也斯說,這可以使人了解世界,有助建立有人文關懷的社會。

閱讀可了解「人的感情」

 也斯,原名梁秉鈞,現任嶺南大學中文系教授,是著名的小說、散文作家和詩人。他向來熱心於推廣文藝活動。早年父母從大陸南來香港時帶著很多書,家中到處隨手拿來都是書本,他很小便自己拿來看:古典小說如《三國》、《水滸》,現代小說如魯迅、沈從文,翻譯文學如莎士比亞的作品、《天方夜譚》,小學時便都看過了。

 這都是一些文學名著,還是小孩的他似懂非懂,但「就是因為小朋友對外面世界不理解,才會想通過閱讀去了解世界。文學作品就給生活在一個局限的世界的人,帶來一個巨大而涵括古今中外的世界。當中人們是如何生活、如何思想,不同身份的人之間的關係,小朋友都可以利用閱讀去理解,一方面可滿足了求知慾和好奇心,同時更明白人的感情,這就是文學接觸的情感教育。」

迷上三地文學作品

 升上中學之後,他開始寫作投稿,和文學的接觸更為密切,使他對讀書有更深體會。因為有創作經驗,他知道表達技巧的難度。這進一步培養了自己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興趣,閱讀的層面更廣泛。大學時期他就分階段的迷上了三個不同地方的作品。

 先是美國小說。其中年輕作家加洛克的《在路上》令也斯印象深刻。故事說的是年輕人到處去流浪、做散工,見識新事物,是年輕人以熱情追尋廣大的世界,情感和思想的成長經驗。同樣的年輕、同樣的青春激情,難怪得到年輕時代的也斯的喜愛。

 其後是法國小說。基諾的小說《地下鐵路的莎西》可作代表。法國文學的特色就是它常有創新的嘗試,例如從電影裡面吸收技巧,在語言上作實驗,那豐富的文學世界,通過巧妙的文學形式和生動的方法,表達一些現象觀察和人生哲理,藝術性很高。經常和文字打交道的也斯自然也喜歡這種別具一格的語文。

 然後也斯遇上了南美的文學作品,拉丁美洲的風情成為他大學時代的最後的文學情人,尤以加西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為最愛。他說:「在文藝方面,《百年孤寂》有很豐富的技巧,內容上,它既寫個人的愛情、亦寫家族的經歷,同時刻劃了整個世紀哥倫比亞的地方歷史,既富想像力又能寫實地描畫出豐富的圖畫。」

 也斯說,文學創作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在不同道德準則或曖昧的處境下要做選擇,而這些選擇又帶來不同的意義,把人性寫作深入的刻劃。

馬奎斯作品表現文化矛盾

 他以馬奎斯的另一本著作《異鄉客》裡的一篇短篇《聖者》為例:「他一步一步沿著街心往前挪,腳穿戰鬥靴,頭戴老羅馬人褪色小帽,光線漸暗,他對下雨造成的水窪視若無睹。此時我已確定「聖者」就是馬嘉利托本人,即使以前曾有過疑惑,那一刻也完全消除了。他還在世,藉著女兒不朽的肉身,他不知不覺為自己被冊封為聖者的正當目標奮鬥了二十二年。」

 「這是寫拉丁美洲一個堅信宗教的人的故事,他因為死去的女兒肉身不腐,而求梵蒂岡認可她是聖人的身份,但爭取多年不果。」也斯說,馬奎斯能用很簡單的文字,講出兩種文化之間的矛盾和距離——歐洲的文明再高,也未必了解拉丁美洲的文化。當某一方要求另一方接受或承認自己的標準,矛盾便凸顯出來。馬奎斯透過作品說明,憑著堅持和執著,人可以自己封聖。

文學閱讀有助反省

 也斯喜愛小說,因為小說可使讀者對人、對慾望,以至對背景文化的關係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他相信,透過文字去傳情達意,可以促進人際間的溝通,最後感染別人去理解他人的困難和處境,施以關懷,這就是人文教育潛移默化的效果。

 因此,閱讀很重要。「文學和閱讀所帶來的價值觀念,幫人反省問題,建立社會共識和關注。讀書風氣不盛的社會缺乏共識,便可能用暴力、謾罵攻擊,而不是用理性的方法去深入思考和解決問題;而傳媒充斥影視八卦新聞,煽情的新聞、噱頭,對問題思考不深,沒有認真想人生的各種問題,社會縱使富裕,亦已失去很多。」也斯說來不無感嘆。

 在香港這個「工商為上,法理次之,文史屬下乘」的社會,要推動閱讀文學風氣,使它如空氣般渾然天成,建立互相關懷理解的社會,還要有多少個也斯的推動才行呢?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讀書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