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1-18] 文匯社評:解決失業要有更多思路

 本港八至十月失業率回落至百分之八,比上一季下跌零點三個百分點。勞工處於上月成功協助六千七百多個求職者就業,是單月錄得的最高數字。香港的就業人數明顯增加。比較香港今年最高失業率的百分之八點七,顯然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然則,失業情況雖有改善,卻還不能太樂觀,目前仍有二十八萬二千人失業,而且失業率不會很快大幅回落。

 目前失業率改善的行業,包括飲食、零售、酒店及娛樂等,大多數是與旅遊業相關。這顯示失業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內地開放「個人遊」帶動相關行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所致。

 但是,旅遊業畢竟只佔本港GDP約百分之六。雖然旅遊業能夠提供部分低文化、低技術職位,但由於本港每年逾五萬新移民多為低文化、低技術人口,加上本地約有一百五十萬人口是中三以下學歷,旅遊業創造的職位顯然是僧多粥少。所以,失業率高企的局面短時間難以根本改變,政府和民間都應有思想準備和憂患意識,必須認真研究,要有更多的思路和措施。

 在研究本港的結構性失業方面,有兩種情況值得注意:一是原有許多職位消失了,二是現有許多職位正在繼續流失,二者都與經濟轉型密切相關。原有職位消失是由於許多行業被淘汰,這一過程已經至少持續十多年。值得憂慮的是目前出現的「失業性復甦」現象,過去經濟增加一個百分點創造的職位數目,現在需要增加三個以上百分點才能創造。香港的高成本環境導致一些就業職位流向低成本地區,出現經濟增長的同時職位仍繼續流失的現象。再加上香港企業「離岸活動」加強,招聘工人和投資擴大生產都不在本地進行,形成經濟「外熱內冷」現象,令結構性失業難以明顯改善。

 可見,解決失業問題,必須切實採取發展經濟和解決就業並重的策略和措施。這需要政府和社會集中精力改善整體營商環境,加快調整步伐,努力配合中央支持相關經濟復甦的措施,令經濟好轉勢頭發展下去;同時也需要市民特別是大學畢業生改變就業觀念,工作不好不做,收入低不做的「揀工做」心態,已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變化。

 政府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要把就業放在重要地位;二是針對香港企業「離岸活動」加強,要想辦法在本港留住更多經濟活動,創造更多本地職位。正因為如此,政府對待「個人遊」和對待更緊密經貿關係,應該有不同的態度和措施。「個人遊」其實是送錢上門,政府基本上可以放任自流、無為而治。但是,更緊密經貿關係的落實就不同,需要政府積極介入。香港絕非「皇帝的女不愁嫁」。在各地吸引投資競爭激烈的情況下,香港必須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才能吸引投資和人才,能為自己創造更多職位。在這個意義上,明年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實施能否令香港職位更多,就要看政府有關部門在抓住CEPA機遇方面是否真正「急市民之所急,想市民之所想」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