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1-18] 化解罷課風波的反思

 英文《中國日報》(香港版)今天發表社論,譯載如下:

 一觸即發的高校罷課風波成功化解,各方都鬆了一口氣,善良的人們畢竟不願看到學潮搞亂社會的正常秩序。隨著風波退去,政府、學生和社會各界都需要靜下心來認真反思。

 此次由削減大學經費引發的風波,從劍拔弩張到峰回路轉雖然只有短短幾天,卻透視出社會價值的取捨和政府施政的得失,至少有如下三點啟示:

 其一,必須確立社會整體利益的共同目標,在此前提下知所取捨,求同存異。削減大學經費可以有兩個觀察視角。從學校的視角看,大學撥款是重要的人才投資,不但不應削減,還應不斷增加,以適應提升人的質素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如此看來,政府削減大學經費似有不妥。但是,從社會整體狀況的視角看,財赤當頭,不全面壓縮政府開支,港元就面臨遭受衝擊的危險,香港作為地區性金融中心的地位就會動搖,那將嚴重威脅經濟的復甦和人心的穩定,到頭來,大學教育在劫難逃,勢必受到更加致命的衝擊,所謂覆巢之下,難有完卵。因此,政府減撥款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

 學校的視角並非不對,但社會的視角更全面,更值得優先考慮。明確了這一點,矛盾的雙方就容易達成共識。削減教育經費如是,削綜援、公務員減薪亦如是。

 其二,理性的討論是解決社會問題最穩妥、最有效的方式,事事政治化只能加劇情緒的對立和社會的分化。近年來香港幾乎沉溺於無休止的爭拗之中。所謂的「民主派」們,抓住一切機會向政府發難,千方百計挑起事端,而且慣於對人不對事,動輒要人「落台」。這種「政治鬥爭」的模式嚴重扭曲了香港的社會風氣,把許多原本不難解決的問題逼上了絕路,最終受害的是普羅大眾。此番李國章局長與八校學生代表真誠對話,講明政府的困難,聽取學生的意見,相互理解,校正政策,使危機順利化解,可以說創下一個危機處理的經典,今後當多借鑒。

 其三,增加透明度,改善公關技巧,是下一步政府完善施政的主攻方向。此次危機處理雖成正果,但政府確有教訓值得提升記取。譬如政策制訂前應廣泛聽取各界意見,特別是教育改革這樣牽涉廣泛的重大舉措,要充分考慮社會的承受力;政策解釋應前後如一,主管官員要協調一致,不能各說各話,更不能相互推諉;政策一旦確立就要完整地對外推介,不可左右搖擺,朝令夕改,徒然增加社會的疑慮和擔憂,令流言有可乘之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