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1月2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1-27] 文匯社評:西九龍發展模式理應支持

 立法會昨天辯論「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民主黨議員要求暫時擱置整個計劃的修訂動議被否決。

 環視所有國際大都會,都重視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並都有聞名遐邇的地標式建築,例如巴黎羅浮宮、悉尼歌劇院、西班牙古根漢美術館等。內地城市在經濟急速發展的同時,也越來越重視文娛藝術建設,例如上海的博物館、圖書館和歌劇院等,規模宏大,氣勢磅石薄,成為上海邁向國際城市的象徵。香港現時的文化設施,佈局分散,規模局促,沒有任何出色的標誌性建築,這與香港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和形象並不相稱。香港常常被譏為「文化沙漠」,除了整體文化及藝術修養薄弱外,文化設施的匱乏是一個重要原因。顯然,香港要均衡發展,必須有第一流的文化地標,來凝聚人流和增強香港的魅力,以及支撐和提高香港的競爭力。何況,「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具有經濟效益,並可開創許多短期和長期就業職位。所以,民主黨議員要求暫時擱置整個計劃,是罔顧市民切身利益。

 政府推出這一計劃,作了長期和充分的準備工作。在廣泛調查統計的基礎上,董特首在九八年施政報告中就提出了有關建議,以配合將香港建設成亞洲國際都會和文化之都、盛事之都的總體目標。接著,政府向全世界舉行徵集設計概念比賽並選出冠軍作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諮詢,同時重視本港專業團體對計劃的意見,以保證計劃的落成切合市民期望。政府的嚴謹細緻作風,值得肯定。

 政府引入商界參與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這種模式以前從未試過,在國際上亦罕見,可說是極有創意的做法。香港面對龐大財赤,政府沒有財力興建逾二百億元的文化設施。與此同時,私人市場資金供過於求,估計有超過三萬億港元的資金正在尋找出路。在此情況下,由「民間主導」,改變過去由政府包辦大型公共文化建設項目的做法是適宜的。對於有人擔憂這會否產生「文化混地產」的問題,只要政府讓公眾看到競爭是公平的,同時有足夠的監察和規管,就可防止中選的財團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更改當初呈交的設計圖則,將文娛藝術區變為商業住宅區。至於政府把計劃作為單一項目發展,關鍵不在於一個財團還是幾個財團,而在於政府在簽約時確保香港整體利益。雖然不管評選結果怎樣,都會有人把偏幫大財團的帽子繼續扣在政府的頭上,但政府身正不怕影斜,符合香港整體利益的事情,就應該光明正大和理直氣壯去做。昨天曾蔭權在立法會激濁揚清,駁斥民主黨議員以忽然「變臉」和「患了嚴重的失憶症」方式要求擱置計劃,不僅捍衛了港人利益,而且弘揚了社會正氣。

 民主黨議員在七月時敦促政府要以「堅定的決心推行」西九龍計劃,但由於一些地產商要求用「分餅仔」的方式來興建,他們立即見風使舵,要求擱置。這樣出爾反爾,滿口謊言的議員,其人格實在可悲可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