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2月1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戲曲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2-16] 戲曲視窗:內地劇團七模式應挑戰

放大圖片

紅線女是內地粵劇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葉世雄.

 五十年代,廣東粵劇第一次在政府的領導下進行改革。當時,成立國營劇團、設立粵劇學校和研究機構,使粵劇在有組織和有支援的情況下迅速發展起來。「文化大革命」把傳統戲曲藝術定性為「封、資、修」,全盤否定。

 十年浩劫,廣東戲曲的豐富遺產,可以用「所剩無幾」來形容,但「文化大革命」期間流行的「樣板戲」,對戲曲也有一定的影響。因為要否定傳統,所以只能演指定的幾齣「現代戲」;為了顯示「樣板戲」的優點,大量人力、物力投放入製作,其中就在現代戲如何運用傳統表演程式的課題,做了很多研究,加速了「現代粵劇」的發展。

新玩意搶走觀眾

 八十年代,當香港粵劇開始復甦之際,內地戲曲專家卻提出「戲曲面臨生死存亡」的警告。客觀的因素是五花八門的娛樂新玩意搶去戲曲的觀眾,主觀的原因是「有些藝術成分落後於時代和觀眾的要求」。從經濟學來看,就是與市場脫節。為了應付市場的轉變,領導單位提出粵劇在保持劇種特色的同時,要超越自我,豐富和提高表現能力;另外,要改變管理機制,打破「鐵飯碗」思想。

企業贊助

 九十年代初,我在香港電台第五台主持戲曲節目,常常從內地粵劇工作者口中得知改革的一鱗半爪,但對整體的情況,還是最近讀賴伯疆著的《廣東戲曲簡史》,才獲得較完整的概念。賴先生把劇團體制改革的方式和做法,歸納成為七種模式:第一是「劇團與企業聯姻」。劇團和企業雙方簽訂合同,企業每年向劇團提供贊助,劇團須宣傳企業或它的產品。例如:「廣州粵劇團」就先後曾以「廣州粵劇團新時代劇團」、「健力寶粵劇團」、「廣州何濟公粵劇團」等名稱演出。

明星掛帥

 第二是「院、團兩級管理」。本來由廣東粵劇院院部統管統包的人、財、物,改為院、團兩級管理,劇團獲分配較大的自主權,並推行「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獎金制。第三是「劇團團長任期目標責任制」。由團長負責劇團的經營,實現多勞多得,獎勤罰懶。好像「肇慶粵劇團」、「佛山粵劇團」就是實行明星領銜責任制,由著名演員曾慧、彭熾權領團。

民辦湧現

 第四是「私人承辦劇團」。著名演員盧秋萍、王凡石於一九九三年承辦「花城粵劇團」,名編劇家秦中英組建私營性質的「南英粵劇團」,以商業演出為主,屬時聚時散的演出組織,運作近似香港的粵劇團。其餘三種「集體所有制劇團」、「股份制劇團」、「民辦劇團」,都是自籌資金,自負盈虧,運作和管理介乎第三和第四之間。

 上述七種模式的最終目標,毫無疑問,就是把劇團變得有市場價值,自行創富,再不需政府的補貼。換句話說,廣東粵劇要再踏荊途,像三十年代的前輩,為開拓市場而奮鬥;猶幸,廣東農村仍有不少喜愛粵劇的觀眾,因而為內地粵劇團提供遼闊的生存空間。同時,中國領導層中,不乏戲曲「發燒友」,例如最近全國政協前主席李瑞環就親自構思、策劃和組織製作《中國京劇音像集萃》數碼光碟。相信有他們的關懷,內地戲曲不會一落千丈。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