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20] 千年學府嶽麓書院 放大圖片
嶽麓書院大門
位處湖南長沙的嶽麓書院是我國著名的古代四大書院之一,歷經千年,辦學不輟,被讀書人稱之為「千年學府」。嶽麓書院環境優美,四季如畫,古代建築氣勢恢宏,碑匾楹聯燦若星河。就在這歷史學府聖地的講壇上,如今又開始了現代學者們傳承古今,橫貫東西的文化傳播。
本報駐湖南記者 鄧一凡、實習記者 劉仕麒
嶽麓書院位於湖南長沙嶽麓山東麓,佔地2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030平方米,集教學、藏書、祭祀於一體。宋代呂祖謙稱嵩陽、嶽麓、睢陽、白鹿洞為「天下所謂四大書院也」,然唯有嶽麓書院在歷經宋、元、明、清各個朝至今依然弦歌不絕,無愧天下書院之首。
歷史地位超然
唐代以前,嶽麓山是佛教與道教的活動勝地,後來,這些寺廟漸漸發展成為文化旅遊的場所,公元976年,在儒家士大夫的支援下,嶽麓書院正式創立。公元1015年,北宋皇帝宋真宗也加入到了合作者的行列。他將這座山間庭院的負責人周式請到汴京,賜給他書籍馬匹,書「嶽麓書院」四字相贈。宋真宗之後,歷代帝王不斷客串,相繼賜書、賜帑、賜匾,鄉紳顯貴也紛紛置田修舍,捐物捐錢,使教者得以安心教書,學者得以安心就學。
嶽麓書院的昌盛來源於它合理的管理體制和教學體制。書院實行山長負責制,山長的道德、學識、社會名望都是出類拔萃的。書院有自己的田產,通過將土地租賃給農民,形成獨立的經濟體系。老師有優厚的年薪,學生有可觀的助學金,居住環境都是一流的。學生以自學為主,每隔十天半月,山長親自授課。有嚴格的辦學規章,獎優罰劣。在對內實行嚴格管理的同時,對外則實行開門辦學,常年接待訪問學者,容許外來人員旁聽,安排食宿。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嶽麓書院一直保持著較高的教學質量,其地位遠在官學之上。
有材於斯為盛
宋代曾有「道林三百僧,書院一千徒」的民諺流傳,清代則有「中興將相,什九湖湘」的說法。從宋代到清代,正史有傳者數十人,散見於各種方志者,多如恒河沙數,像王夫之、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這樣風雲一時、名驚四海的人物也不在少數。而像蔡鍔、毛澤東、蔡和森這樣改天換地的英雄哪怕只出一個,也會讓這座庭院光耀千秋。
1926年,歷經數次變革的嶽麓書院成為湖南大學第一院,校長胡庶華以「忠孝廉節、整齊嚴肅」八字為校訓,用嶽麓書院傳統文化和西方科學技術培養學生。1937年國民政府在進行全面考察的基礎上,升湖南大學為國立大學。1950年毛澤東為湖南大學題寫校名。今天的湖南大學是隸屬於教育部的綜合性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學科門類齊全,綜合實力排名前50強。
在嶽麓書院的大門兩側,懸挂著一幅流芳百世的著名對聯: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就是這幅令湖南人倍感驕傲和自豪的對聯,道出的是嶽麓書院作為天下最輝煌的英材薈萃之地的歷史事實。著名學者余秋雨在《千年庭院》寫到:「你看整整一個清代,那些需要費腦子的事情,不就被這個山間庭院吞吐得差不多了?」
千年講壇為新文化開道
南宋乾道3年,朱熹赴嶽麓書院,與書院主教張栻並排坐在講堂之上辯論「中庸」之道,實現了嶽麓書院歷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偉大的一次會講論學,史稱「朱張會講」,同時也開創了中國書院會講之先河。1999年,余秋雨登上嶽麓書院的講壇,千年講壇的神話再一次被點燃。
後來者如金庸、余光中、杜維明等……,他們坐在朱熹、張栻曾經坐過的椅子上,誠惶誠恐地講述著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儘管他們登上的講壇也早已幻化成一種精神的圖騰,但我們還是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從這個千年講壇中瀰漫出來的沁人心脾的文化氣息。那座帶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沉澱的講堂像一個長者般俯瞰著一千多年來發生在這裏的一切。
嶽麓書院近幾年來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之路,想將歷史上在這裏發生過的會講盛事移接到今天這個時代來,於是「嶽麓書院千年講壇」應運而生,當代學者紛紛踏著前人的足跡登壇開講。所幸的是,這些人都抱著萬分虔誠的態度來續寫這段傳奇,並沒有辱沒嶽麓書院逾千年來的文化氣質。在這個千年講壇上,他們都以各自特有的犀利稟賦獲得了自由表達的權利,他們的言論也賦予了文化學術以及時代生活以逼真的實感。
時下,我們在這個講壇中依然可以看到八百多年前「朱張會講」時的感人場面——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這裏,無論風雨烈日,聽眾都在露天的庭院中,體驗賢士的感悟,聆聽智者的聲音。然而所不同的是,今天,學術文化可以穿破時空的阻隔,越過專業領域,更廣泛地到達了社會層面上,為更多的受眾所接受。用嶽麓書院人自己的話來說,嶽麓書院本來就是一個講學的地方,既然已經講了一千多年了,就應該繼續講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