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2月21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新聞專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2-21] 每年赴昆明過冬 紅嘴鷗挨餓

放大圖片

棲滇紅嘴鷗營養不良。(本報雲南辦傳真)

 冬日降臨,自西伯利亞遠道而來的紅嘴鷗如約而至,再次成為昆明耀於四方的一張名片。這幾天,昆明市市民一如既往地奔走相告,為這群白色精靈的到來驚喜不已。 本報駐雲南實習記者 文雯

 然而,致力於紅嘴鷗研究幾十年的鳥類專家王紫江教授卻顯得憂心忡忡:近年來,他們研究發現,棲居於昆明城區的上萬隻紅嘴鷗竟普遍存在營養不良的問題,健康令人擔憂。

滇池魚蝦杯水車薪

 王教授說,棲居昆明城區,以糧食製品為主食的紅嘴鷗平均體重為229克,而同期在郊外以魚蝦為食的紅嘴鷗體重為290克。王教授對此心疼不已:「目前昆明的海鷗多數處於飢餓狀態,營養不良會對牠們的成長、發育、繁殖造成不良影響,如此下去,越冬海鷗將有相當部分無力返回北方。」曾有一年春天,海鷗飛離昆明時,有的腹中空空,起飛不久便餓死在昆明遠郊,給人留下了「客死他鄉」之憾。

 雲南最大的高原湖泊滇池,一直都作為海鷗過冬的最大「生物圈和食物圈」。據王教授介紹,紅嘴鷗屬雜食性鳥類,食物主要是小魚小蝦、昆蟲和小型陸生脊椎動物。但是前些年由於污染嚴重,水生動植物種類大量減少。滇池水域有限的食物源造成了紅嘴鷗對生存空間的激烈競爭,使得一些紅嘴鷗不得不離開滇池另闢蹊徑尋覓新的食源,來到了昆明市區。

 昆明市區的河面上漂浮著的菜葉、雞內臟、豬肉皮及其它食物殘渣便成為了紅嘴鷗的早餐。記者在河面看到,如墨汁一般河水汨汨流動,不時發出陣陣惡臭,行人無一不掩鼻而過。每天清晨,一群飢餓的海鷗飛臨江上,在水邊垃圾或水中漂浮物旁游來游去,不時啄取一些垃圾吞嚥下去。一旦有人投食便鳴叫著蜂擁而至。

「春城名片」將逐漸消失

 為挽救昆明冬天的這張「名片」,昆明市興起一場護鷗行動。昆明市政府責令鳥類協會研製出一種紅嘴鷗專用飼料,並每年撥出10萬元製作該飼料,而昆明市環保局也在3處定點投放飼料,並向遊人提供海鷗專用飼料,一些市民也紛紛餵以食物,確實解決了一些紅嘴鷗的溫飽問題。

 但據鳥類協會反映,由於資金不夠,投餵上萬隻紅嘴鷗的專用飼料仍存在很大的缺口,而市民投餵的麵包、饅頭等素食又無法滿足肉食類紅嘴鷗的營養需求。大多數紅嘴鷗仍然處於亞健康狀態。王教授告訴記者,唯一能吸引住紅嘴鷗的就是食物,一旦缺少食物,它們就會飛走尋找有食物的棲息地。習慣了「與鷗同樂」的春城上空瀰漫著一種失落的氣息,反應靈敏的當地新聞界用奇觀悄悄消失、海鷗厭倦昆明、尋找最後的晚餐、哭泣的紅嘴鷗等為題訴說海鷗離去的怨情。

紅嘴鷗與昆明淵源深

 有關專家認為,早在1,800多年前紅嘴鷗就到過昆明,並被當時的古人視為吉祥之物。據《後漢書•西南夷傳》記載:「元和中,……有神馬四匹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烏見,始興起學校,漸遷其俗。」《新篆雲南通志》卷二「大事記」中也有記載:「元和二年(公元106年),以王阜為益州太守,神馬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烏見,始興起學校。」滇池區域古代產滇馬,有「神馬」、「金馬」之說並不奇怪;「白烏見」,則指羽毛雪白,形似烏鴉的飛鳥,出現在滇池水面,飛騰於昆明上空,因古人不識鷗科動物,加之其體形類似烏鴉,故稱之為「白烏」,並視之為吉祥之物,於是,滇池地區開始興辦學校,傳播儒家文化,並使人們落後的習俗逐漸變遷。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