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新聞專題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2-29] 10萬「外籍新娘」夢斷台灣

放大圖片

 「千里姻緣一線牽」素來形容異地婚姻的難能可貴。但在台灣,當「外籍新娘」忍痛告別親人,千里迢迢地遠嫁台灣郎,滿以為從此可以幸福一生。孰料,就在她們踏進台灣這個心中嚮往已久的烏托邦,開始在台婚姻生活的時候,便正式跌進人間煉獄,成為台灣社會弱勢的一群,冬去秋來不斷地演繹著人生的闋闋悲歌。

 到去年底為止,嫁到台灣的越南、印尼、泰國等東南亞籍女性人數已超過10萬。越來越多的「涉外婚姻」正在島內衍生出日漸突出的社會問題,眾多離鄉背井遠嫁台灣的「外籍新娘」一直未能得到社會的接納,最終夢斷台灣。

現世「買親文化」衍生的犧牲品

 20世紀90年代,台灣農村社會形成了一種明白直接的現世「買親文化」,「外籍新娘」成為其中的主角。從台灣「涉外婚姻」個案中看,娶「外籍新娘」的台灣男性絕大多數屬於勞動階層,受教育程度大都只有初中水平,當地女孩多不願意嫁給當地男子。因此,在台灣較難尋得妻子的男子就「花個幾十萬新台幣娶個『又乖又聽話』的『外籍新娘』回來」,而「外籍新娘」事實上就成為傳宗接代的「婚姻商品」。

 正是在這樣的「買親文化」下,東南亞地區年紀輕、學歷低的女性大量地被「引進」台灣,成為「生子工具」。

 於是,「外籍新娘」在台灣就被約定俗成地特指為從島外較低經濟發展地區嫁到島內的女性。

弱勢母親易生問題兒童

 有教育專家指出,由於「外籍母親」語言不通,不能讀寫中文,造成家庭溝通障礙,無法教導孩子,幼童學習遲緩。加上此類家庭多數經濟狀況不好,父親忙於工作。高雄長庚醫院在調查中發現「涉外婚姻」家庭兒童有智力延緩發展的情形,尤其以語言障礙最多,有的3歲還不會叫「爸爸」。

 由於「外籍母親」在台灣社會中屬於弱勢群體,還未被社會認同。教育專家憂心地表示,孩童和「外籍母親」一樣,面臨社會認同的問題。由於孩童和母親臍帶相連,通過母親認同社會,若母親被本地社會所壓抑,孩子也會產生社會認同的障礙。他們常常被其他孩子拒絕、排斥,成長中就很可能由此走向歧途。此外,因為「涉外婚姻」中的家庭暴力和離婚率偏高等問題,也對子女的生活和教育產生直接的負面影響。 (新華社)

家庭暴力下忍辱偷生

 【本報訊】據台灣中時晚報報道:因為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差異,加上在島內舉目無親、缺乏關懷,「外籍新娘」且不說難以融入島內社會,就連家庭生活都充滿悲情。據台灣「勵馨基金會」婦女服務機構調查,島內「外籍新娘」遭受家庭暴力的情況日趨嚴重,每3位「外籍新娘」中就有1人生活在家庭暴力陰影的恐懼下。越南籍新娘段日玲便是其中的一個。

 生於越南農村、剛滿18歲的段日玲去年3月嫁到台灣,原本以為從此可過著快樂幸福的日子,沒想到卻遭丈夫與疑似和丈夫假離婚的前妻虐待,生活形同人間煉獄。她平日除負責家務外,三餐都等丈夫與前妻吃完後才能吃剩菜剩飯;丈夫還經常持木棍毆打她的頭部,用繩索綑綁她。去年她嫁到台灣時體重有48公斤,目前降到僅剩近40公斤。

 躺在醫院病床的她哭訴著說:「對我而言,嫁為台灣新娘是充滿暴力、飢餓、恐慌、虐待的陰霾回憶,好想回越南找媽媽。回越南後,打死再也不會到台灣來!」

「外籍新娘」不相信眼淚

 「我們真的很努力學習,希望成為社會的一員,但始終被排斥。」100多位島內「外籍新娘」不久前在自發組成互助組織「南洋姊妹會」時發出辛酸卻堅韌的聲音:「外籍新娘」不相信眼淚。

 這些來自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等地的「外籍新娘」們,每人拿出了在別人看來不起眼的200元台幣建築起這個自助自救的「家」,希望以互助的方式提升「外籍新娘」的社會適應能力,進而改善處境。

 她們勇敢站出來的行動,卻更反映出台灣社會和當局對「外籍新娘」的漠視。長期幫助「外籍新娘」維護權益的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夏曉娟認為,這些遠嫁到台灣的女人們,在家庭和社會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生育、教養、安老、持家,當局對她們的關懷應該更多一些,讓她們能得到應有的人格尊重和平等的婚姻生活,但當局的制度設計到現在仍沒有考慮「外籍新娘」的權益。 (新華社)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新聞專題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