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記錄帳戶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簡體 
2003年12月29日 星期一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3-12-29] 文匯論壇.香港高教應面向內地及國際

放大圖片

削減大學撥款一度引起風波。這是副學士師生將反對削減大學撥款請願信交給教統局局長李國章。

劉佩瓊 香港理工大學副教授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教育在政府財政資助制度下,囿於公共財政開支只能為市民服務的原則,造成教育外向發展的制度性藩籬。如今,香港教育淪為消除財赤的對象,面臨萎縮的危險。內地教育發展迅速,教育制度日益開放,與國際間交流合作頻密。因此,香港大學教育不應放棄這個最後機會。

 香港教育近來負面消息接踵而來,忽然之間,政府發現香港出生率下降已經影響到小學的收生,有人建議教師另謀出路;可見將來中學及大學本地入學人數也會受影響而萎縮。政府則提出大學八間數目太多,要合併為兩大,並且大幅減少資助。今年開始研究生課程取消政府補貼,副學士要求自負盈虧。一時之間,香港教育界四面楚歌,教育已經淪為消除財政赤字的對象,既沒有發展的策略性考慮,甚至長期打下的基礎亦不保。

 特區政府一直強調重視教育,也曾承諾提高適齡青年入讀大學的比例,但是在政策推出不到兩年卻提出背道而馳的方針,更有主要官員提出鼓勵青年往外國升學以降低成本,在這種朝令夕改的管理下,為免受到牽連,優秀的學者人才都避之則吉。香港教育已經陷入存亡之秋了。

香港教育面臨萎縮

 在今日的香港,製造業的優勢已經失去了,服務業已經成為經濟的主要支柱。在中國進一步開放的情況下,一些技術性的服務業也向內地轉移,而香港仍具有優勢的就只有涉及意識形態及文化的領域,例如香港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法治的精神及歷史、中西文化的包容、語言的國際化、及公平開放的機會及環境。過去二十多年,香港的輕工業加工、較低檔次的服務業、科技發展失去優勢而內移珠江三角洲,但是在金融及服務業等商業運作制度及效率,香港的社會服務,包括教育、醫療及社會工作等都仍有其特色及水準。可是香港過去的經濟繁榮,使很多行業流於自滿及不思進取,包括律師等專業都是如此,以致使香港失去原動力。教育在政府的財政資助制度下,囿於公共財政開支只能為市民提供服務的原則,造成教育外向發展的制度性藩籬。教育愈走向公共部門化、經費愈依賴財政劃撥,教育的管理層及教學人員愈受制於框框內運作,失去把教育發展成為一個產業,為亞洲地區及內地教育發展提供一個大力支援的機會!到了今日,當香港的公共財政赤字問題日益嚴重,對教育大幅度削減經費,使教育面臨著萎縮的危險。

 由於中國的改革開放,對於教育雖然已經大力投資及發展,但是遠不及中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在提供相適應的科技、管理人才方面,已經成為發展的阻力,特別在廣泛的內陸地方、農村,嚴重缺乏管治人才。香港自八十年代以來便參與內地管理人才培訓,但是由於香港的體制及政策限制,與內地在教育及培訓方面的合作交流仍然停留在零散的、單項的短期合作為主,甚至落後於美加、澳紐等國家,情況使人既惋惜又憂慮!

內地教育發展迅速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個國家,在2002年的學生總人數就有31,879萬人,教育職工有1,581萬人,教育人口佔全國人口的比重26.2%。

 現在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達2,563億元,佔GDP的2.9%,到2005年,計劃增至佔GDP的4%。按照規劃,2005年全國高等學校入學的人數就超過300萬人,在校人數就有1,600萬人。中國高等學校自90年代以來便作了很大的改革,除了約100所重點大學外,將大多數高等學校的管理權下放到各省、市、自治區,又鼓勵民辦及外資合作辦學,促進教育體制、教育資源的多元化和多樣化,促進教育的社會化和建設終身教育的體制。在課程方面,除了原來的文理學科外,亦提出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

內地高教制度開放

 在開放的教育管理政策下,已經有各級民辦教育61,200所,在校生11,159,700人。其中民辦高等教育機構1,202所,學生人數140.35萬人。

 中國高等院校經過二十多年的對外交流合作,已經更具規模、領域更廣、向更高合作層次發展。中國派往世界各地的留學人員累計有35萬人,目前每年出國留學人數達1萬多人,留華外國留學生達3萬多人,學術交流人員每年達5,000人以上。在政策上,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交流包括學歷學位互認,鼓勵「強強合作」及「強項合作」,互派交換生等。教育部門與主要學術交流國家及地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建立穩定的信息及工作磋商機制,以促進交流合作,也為留學生提供準確信息服務。在政策上也提出密切與港澳台地區的教育交流。

 高等學校的交流合作方式很多。中國也為中外合作制定條例以規範化。2003年初國務院頒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於9月生效。《條例》中的中外合作辦學政策是擴大開放、規範辦學、依法管理、促進發展的方針;鼓勵引進外國優質教育資源的中外合作辦學;鼓勵在高等教育、職業教育領域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鼓勵中國高等教育機構與外國知名的高等教育機構合作辦學;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享受優惠政策,自主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外方合作教育機構同時要符合《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條件,並具有法人資格。雙方合作辦學機構,可以不具有法人資格。大學本科學位和專科課程分別由教育部和省級政府審批。港澳台的教育機構亦參照《條例》執行。外國機構及個人不得在中國境內獨資設立學校招收中國學生。

 另一方面,鼓勵內地高校境外辦學的政策已經出台。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學校境外辦學暫行管理辦法》已經於2003年2月1日實施。其中包括在香港和澳門辦學。因此,我們應該在《香港與內地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之外開拓另一個加強合作關係的領域。

中外高校交流頻密

 中國教育部國際司設立部門主管國際教育交流合作工作。其中與美國的交流活動最多,其次是澳洲及新西蘭及加拿大。其中內地赴美留學人數每年過萬人,其他幾個國家也有5000人以上。只是香港仍然很保守,研究生的交流較早,但是人數有限,而本科生仍停留在試辦階段,每年接收不足200人,還要由機構設立獎學金的形式。最大的問題是香港基本上沒有政策,又受制於政府對大學的撥款機制,仍未有制度化的交流合作協議。而其他國家已經早就與中國簽訂交流協議或備忘錄,獨欠香港!

應與內地加強合作

 高等教育為知識發展的先鋒隊,必須重視科研,而科研要專、分工細;另方面通過交流合作互相促進,因此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在教學方面,學生中有外國學生有助學生提高學習水平,擴大國際視野。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市,必須讓學生通過校園生活接獨不同的文化,擴大生活圈子。如果香港要維持地區內的國際都市形象,必須優化我們的人力資源,使香港成為人才薈萃之地。以香港的規模,在發展科研或市場經濟方面受到限制,需要擴大合作及活動空間,才能取得成就。可是由於缺乏恰當的政策,香港的大學對外交流均受制於科研撥款以個人為主、以單項課題、短期論文出版的形式;而其他國家的學術交流協議,注重按優勢建立長期項目、組織班子為一個長遠目標而努力,就顯得高瞻遠矚。

 香港與內地加強學術交流,可以加深對祖國的了解及參與國家的建設,也是維持香港的國際都市所必需,更是解決目前香港經濟結構大轉型、本地八間大學規模不經濟的問題。如果香港基於公共財政考慮,不但不把大學發展產業化、加強與國際及內地的交流和開放辦學,而是收縮規模、減少科研教學人員,在這條道路上,香港的大學教育將會在世界上逐漸萎縮;而香港的經濟動力也會消失。

 香港當前急務是考慮改變現在的方向,通過靈活的撥款及管理機制,使各院校得以發展所長,加強與國際及內地的交流及合作。負責教育的決策局及大學共同與內地教育部商討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制定政策及措施。從政策方面放手大學發展教育合作及交流活動,容許雙向的交流及合作辦學活動;鼓勵建立長期科研合作;放寬招收自費生的限制、加強互送獎學金或公費生;加強有關國家及香港與國際上政策性、應用性的研究項目,鼓勵教育人員交流、合作教學;加快及認真推動聯合學歷及學歷互認;加強教育制度及管理上的交流及改革工作。然而,在香港的大學建立新的發展路向需時,政府應該先解除束縛,讓各大學有足夠的調整空間,有序地改變資助方式,才能避免太大的衝擊。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往上】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