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5月8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熱點追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5-08] 馮國經力薦:珠三角腹地延伸大西南

放大圖片

 自利豐集團主席馮國經被委任為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主席後,各界都關注其如何加強香港與珠三角的經濟融合,但馮國經的眼光不限於此,其目標是為大珠三角尋找一個腹地——西南省份。「西南省份地大物博,加上與東盟相連,待京珠、昆珠等公路及港珠澳大橋落成後,由香港乘車到成都只需一天,屆時我們的商機是整個西南及東盟地區。」馮國經接受本報專訪時說。

 馮國經對供應鏈理論推崇備至,並以此為客戶挑選最適合的供應商及原料,從而將利豐這個百年老店,發展成為香港最大的貿易出口公司。現時,馮國經的責任更沉重,因為他要為大珠三角地區尋找適合長遠發展的地方。

 當大家就過關等細節問題討論不休之際,馮國經的腦海內,卻以更具策略性的角度,為大珠三角的長遠發展出謀獻策。

全新觀點 知音難覓

 或許,對於習慣投資在北京、上海及廣州等沿海大城市的港商而言,難以理解為何飽讀詩書的馮國經,偏偏選中發展相對較落後的西南地區作為腹地?事實上,馮國經承認,曾多次向人推介有關觀點,奈何始終是知音難覓。然而,他仍堅持這個看法,並逐點提出其理據。

地理優勢 省時高效

 首先,珠三角將成為未來全國公路網的集中點,傳統內地版圖是三條大河東流入海,但隨著內地公路網不斷改善,除京珠和沿海公路到達珠三角之外,珠三角還有高速公路連接成都和昆明地區。待將來港珠澳大橋落成後,由成都到香港只需一天車程,較往上海少3天車程,令港商擴展西南區市場時,較上海更有優勢。

交通聯網 優勢互補

 事實上,港珠澳大橋、昆明-南寧-廣州高速公路、西南出海通道、南寧至友誼關高速公路等一系列交通項目,將為大珠三角之資金、技術、人才的西進,及參與西部大開發和內地至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提供更便捷的通道。這些交通項目貫通聯網後,從香港到南寧只需要5、6個小時,從南寧到越南河內只需4小時。由此可見,交通設施的改善為大珠三角的產業西移、產業重新佈局、產業配套能力的增強、企業經營成本的降低,提供了硬件基礎。同時,西南地區天然資源豐富,但與國際市場聯繫仍不足,而香港的優勢是國際商貿經驗豐富、了解潮流走勢、產品設計出色,加上香港具完善的金融和法律制度,正好成為助西南地區「走出去,引進來」的角色。

西進關鍵:港珠澳大橋

 對於港商能否成功西進,港珠澳大橋成為一個關鍵因素,並有兩大影響。首先,興建大橋將令香港可以有公路直接通往西南各省,能大大增強港商在當地投資的意慾。再者,大橋亦令受「3小時效應」(Magic 3 Hours)影響的地區擴大,這將同樣令珠三角西部及香港受惠。

 據馮國經為主席的2022基金會發表的「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經濟互動」指出,香港要進一步與珠三角融合,應集中拓展珠三角西部,並須加快基建與當地交通聯繫。報告認為,若能將西部、中部與東部差距收窄10%,將帶動西部本地生產總值每年以千億元人民幣增長。同時,大橋能令香港服務和運輸相關的出口增加10%,將味著香港每年增加5.6萬個工作機會及200億元服務出口。報告估計,建大橋的投資金額約160億至290億元。

建橋是多贏方案

 對於興建大橋,華南理工大學交通學院教授靳文舟亦表支持,並指港珠澳大橋給世界利用香港創造條件,給珠江西岸發展提供了一顆定心丸。

 靳文舟認為,從規律上來講,內地發展必然快於香港,近十年的發展證明,香港的優勢逐漸在削弱。如果說擬建大橋時,是珠三角西部(珠江西岸)向香港「取經」,現在更多的是發展香港與內地的互動作用。

 如果說以前是內地受益70%、香港受益30%的話,現在則是各受益50%了。

 他認為,興建港珠澳大橋,對香港和珠三角西部的發展可以說是「雙贏」。

從「取經」到「互動」

 大橋建起來後,將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珠江西岸,這樣既可以利用香港的金融、服務業、運輸條件等優勢,同時也享受珠江西岸的低地價和高效益。

 這條橋對珠江西岸經濟的作用,首先是拉動珠江西岸和世界樞紐港的聯繫。珠三角的發展,是因為有了香港;粵西發展慢,也是因為缺少香港參與。珠三角的粵西經濟發展不平衡,就是因為交通不便。

 廣東的交通幹道網多年來偏重於珠三角東部,珠三角西部交通薄弱,至今仍沒有鐵路和一條完整的高速公路,而珠海更在這條線的末端,一個標準集裝箱走陸路到香港比東部貴1000元。

利區域提高國際競爭力

 跨海大橋將使原本A形的珠三角交通網形成環狀,粵西到香港減少200公里,廣東西部由此全面納入全國交通要道之中,珠海的地位也將由「末端」變「樞紐」。

 跨海大橋與內地兩縱兩橫主動脈相連,雲南、貴州、四川和重慶當天可以直落香港、澳門,廣東西部各地市可以非常便捷地與全國各地交流溝通。

 粵、港、澳大珠三角流域的發展腹地也因此而無限拓展,有利於此區域國際競爭力的全面提高和升級。

定名顯港地位

 興建大橋的構思提出多年,各報章的叫法各異:有稱「港珠澳大橋」的,有叫「珠港澳大橋」,也有說「港澳珠大橋」的。

 曾有人說,大橋全長30多公里,其中經過香港水域的僅四、五公里,名字以廣東的珠海排頭比較合理。

 及後,廣東的主要領導考慮:香港是國際城市,又是目前竭力推動大珠三角經濟區的龍頭,橋名以香港排頭,既是對香港的尊重,也凸顯香港地位。最後,在中央政府拍板建橋時一錘定音,「港珠澳大橋」從此成為「正宗」。

築「3小時效應」圈

 身兼2022基金會主席的馮國經引用該會的「香港與珠江三角洲:經濟互動」報告指出,在香港與珠三角的交流中,應該考慮一個「3小時效應」的因素。因為港商都傾向投資於距港僅3小時行程的廠房,若3小時不能到達的地點,就會被認為距離太遠,均難以管理及經常到訪;國際性買家同樣有這3小時的限制,他們都想在3小時內到達賣家的廠房;部分在港的服務供應商亦表示,他們一般不會為3小時行程以外地區的客戶提供服務。

為港商擴闊投資開路

 報告研究人員余志明表示,珠三角東部及中部發展迅速,主要由於存在「3小時效應」因素,即是與香港往來能在3小時內到達目的地;相反西部沒有通道與香港或東部和中部直接連接,導致珠三角區內客源、貨物、資金及貿易流存在極大差異。

 報告指出,投資地點的選擇,過去已對區內的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影響。舉例說,珠三角西部的珠海及中山(簡稱珠中),在1980年兩地總計的本地生產總值,較與香港有公路相連的深圳及東莞還高一點。但據2002年廣東省統計,到2001年止,深圳及東莞的本地生產總值,幾乎是珠海及中山的3倍半。由此說明,3小時效應影響之巨大。

迫港發展高增值行業

 參與是次研究的香港大學教授恩萊特指出,港珠經濟融合對香港低附加值的行業構成競爭,卻能迫使香港集中發展高增值行業。兩地亦已形成分工,香港負責管理、物流及金融業務,珠三角地區則專注與製造相關的業務,雙方具有極強的互補性。恩萊特並認為,「一國兩制」是一種特殊優勢,亦對珠三角有利。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