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5月27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港聞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5-27] 家長多誤解子女不向學

放大圖片

調查顯示,家長與子女之間存有頗大的誤解。

 【本報訊】(記者 任智鵬)一項調查顯示,父母對子女了解不足,常誤解他們的擔憂及需要。逾半兒童最擔心、最不喜歡及最開心的事都圍繞學業成績,但成年人只認定他們最喜歡打機、上網,並普遍認為他們不願學習,又完全忽略了兒童對好成績的自我期望及嚮往,令他們承受著外在及內在的雙重壓力,難以排解。

 《性情文化》雜誌今年4月訪問了10間小學的1859名小學5、6年級學生及516名成年人。調查顯示,受訪小朋友最擔心、最不喜歡的事都是成績不理想(74%及54%),而他們最開心的事是成績好或有進步(64%),讀書成績好亦在他們最重要的事排第2(75%),可見兒童本身非常重視學業,但同時亦感到壓力。

 兒童也很擔心留班(39%)及被罰留堂(28%),但在成人眼中卻未被重視(9%及7%)。成人認為,兒童最開心的事是打機(46%),成績好或大有進步只排第9(20%),完全忽略了兒童對自己的正面期望。

 負責調查的陳可勇指出,這些5、6年級學生一面承受著來自父母及自己不能失敗的壓力,卻無人理會他們對成績的正面期望,令他們傾向逃避。

雙重壓力下傾向逃避

 兒童在最開心的事中有46%人選擇上網、39%人選擇打機,正好反映了他們向虛擬世界逃避這種壓力。他表示,父母只懂留意表面的現象,質問孩子:「你又打機!?」、「功課唔做以後唔好做!」粗暴的說話方式令孩子難堪及不知所措,部分行為反叛的,更會對家長作出反抗,導致不同的青少年問題;性格乖僻的則會形成心理鬱結。

「求學不是求分數」成疑

 他表示,政府一方面宣傳「求學不是求分數」,但現時的教育離不開考試制度,學生亦認知到來自成績的壓力,當局未有提示「不是求分數」下「應當求甚麼」,結果宣傳短片只會反令家長、教師,以至學生都無所適從。

 陳可勇本身為註冊社工,主責精神病個案。他指出,近年青年人患精神病有增加的趨勢,不少個案的原因往往可追溯到小學時代;上述壓力於小5、6生並不罕見,如果遇上升中後的適應、或家庭不和或其他問題,久而久之,更容易出現抑鬱症及其他精神病。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