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28] 陳省身簡悅威榮獲邵逸夫獎放大圖片
邵逸夫獎主要籌備人員合照。左起中大副校長楊綱凱、楊振寧、方逸華及馬臨。(劉國權 攝)
【本報訊】(記者 黃錦佳)邵逸夫獎基金會昨日公佈3個獎項—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數學科學獎,共6位得獎人名單,當中包括2名華人:科大校長朱經武的外父陳省身及香港學者簡悅威。評審會主席楊振寧表示,評審會收到逾200份提名中,華人學者約佔2成,反映中國科研及學術發展一日千里。
楊振寧表示,2002年年初向世界各國院士級學者發出近3000個提名邀請,其後獲得逾200個提名,有關學者主要來自中國內地、美國、英國及日本,當中亦有來自台灣的中央研究院學者。得獎名單則於今年3月方最後定案。
他強調,評審時只著重研究的學術水準及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度,而不會注視得獎人的種族國籍和宗教信仰,因此絕不會偏重華裔學者。
3個項目共6人得獎
生命科學與醫學共收到142份有效提名書,而最後得獎人亦多達4名。楊振寧解釋,生命科學與醫學涵蓋範圍甚廣,提名眾多,競爭激烈,因此評審會決定增加得獎者數目。評審會會研究下一屆是否需要將生命科學及醫學者分類。他又指,由於沙士研究與提名期非常接近,可能導致部分研究未能趕及提名期限內呈交。
生命科學與醫學競爭激烈
楊振寧坦言,邵逸夫獎目標是成為東方諾貝爾獎。他說,為了達致目標,評審會會保持評審準則的公正,以及獎項的可持續性。他亦不排除未來將會增加或替換獎項範疇。
他說:「諾貝爾獎經過100年的演變,期間亦有獎項的替換,因此邵逸夫獎有相類似的情況,亦不足為奇。」楊振寧相信,邵逸夫獎將可以帶動亞洲區,甚至世界的科研及學術發展,並提高有關水平。
總結今次獎項的評審經驗,楊振寧表示,評審會將會檢討提名邀請的數目,及以遴選委員會的評審時間,以完善評審過程。
各得獎金100萬美元
第一屆「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數學科學獎;每項獎金100萬美元。得獎者將於今年9月到港出席頒獎禮。楊振寧表示,得獎學者需要在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及台灣等華人國家或地區中,選擇一間大學舉行講座與學者及學生分享其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