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7月30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文匯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7-30] 「瘋咪」故事和「封咪」事故

■西 籬

 從大班「封咪」到大班解約,是一個香港特有的「瘋咪」故事,發展到真正解約「封咪事故」,是典型的港產片橋段。其中充滿了商業的計算,政治的估量,法律的考慮,賓主的角力,甚至有大眾民意的挾持及議事平台的騎劫。是一個值得哈佛商學院典型分析的商管危機個案,如有有心人,能將此中的狡黠和心路歷程解析,寫將出來,會是一個精彩絕倫的無量功德。

 「瘋咪」故事,是香港過渡轉型時期的特有產物。本來從為弱勢團體吶喊的道德高地出發,如果健康地走一條尖銳但是合理的良性批評監督之路,應是社會一大福氣。可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古惑仔」文化,使香港的電台文化陷入「雅各賓」極端化怪圈。收聽率的追求,商業利益的驅使,使一些主持人被捧為「名嘴」,逐漸成為「咪霸」。名成利就之餘,以激烈為招徠,以蠻橫為興奮劑,以極端為賣點,一支支麥克風逐漸經名嘴之口而蛻變為「瘋咪」。所至之處,社會撕裂,群眾分化,理智讓步,仇恨抬頭。更為耐人尋味的是,「瘋咪」的「瘋狂」,逐漸成了社會上所謂偽民主的號角,高舉對抗的旗幟,成為一股逆歷史發展的動力。政治錯誤取向,使名嘴野蠻自許,以為是傳媒中的秦始皇。但「有我講冇你講」式的文化,畢竟只能是「小人的伎倆」,而不能成為長遠的主流。咪霸憑「瘋咪」在手,是不可能成就香港千秋大業的。以「瘋咪」瘋囈的咪霸,是大眾的「人民英雄」,不過是傳媒一時幼稚的錯配。

咪霸引起社會反感

 「上帝讓誰滅之,必先讓其瘋狂」。香港咪霸之瘋狂必然引起社會的反彈,「封咪事故」也就必然順理成章地「演出」。只是口頭煽動已不足過癮,深深捲入香港政治鬥爭中的「瘋咪」持有者,不惜利用「封咪事故」製造悲情,利用社會大眾的情緒,以退為進,枉顧法治,抬高自己身價。「封咪事故」,不改「瘋咪」瘋之本色,充滿詭詐。「咪霸」號稱受壓「封咪」在先,但隨即又稱「開咪」於放假之後,此「封」從何來?無需邏輯解釋。更為可笑的是,一些「封咪」演出者有選擇封咪,只封此台之咪,不封另台之咪,這種古惑式「封咪」,充分顯示出香港名嘴「瘋咪」的無厘頭搞笑本色和本領。技止此耳,豈有他哉?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香港的名嘴、咪霸的野蠻演出,「瘋咪」、「封咪」的古惑演義,不過是大歷史格局中一點小小胡椒粉,雖稍有刺激,但螳螂擋車,不會有效。從這些佔領道德高地謀利者,一再聲稱自己不當「烈士」,拍拍他們肚皮,數數他們的荷包,就會明白他們是販賣社會眼淚的獲益者。冷眼視之,不過是呂不韋式的商人而已,豈可當真?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文匯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