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8] 資料:甲午海戰改變中日強弱放大圖片
【本報駐東北記者郝曉鳴17日電】1894年9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終於在鴨綠江口大東溝附近的黃海海面挑起一場激烈的海戰。到下午3點左右,巡洋艦致遠號傷痕纍纍,隨時有沉沒危險。管帶鄧世昌(見圖)決心玉石俱焚,用艦艏衝角攔擊日本巡洋艦「吉野」。日艦慌忙躲避,炮火齊發,終於擊沉「致遠」。
鄧世昌抱愛犬殉國
清史記載,鄧大人殉難前曾發過誓,「闔船俱歿,義不獨生。」鄧世昌的愛犬「太陽」始終與他寸步不離。有人看見船身傾斜時鄧大人落海,義犬「太陽」要救主人出水,但鄧大人卻抱著「太陽」沉入水中殉國。
黃海海戰歷時5個多小時,結果是北洋艦隊損失5艘軍艦,死傷官兵千餘人;日本5艦受重傷,死傷官兵600餘人。黃海海戰以後,日本基本上掌握了黃海制海權。
巨額賠款助長日強大
1895年3月,李鴻章東渡日本,作為清朝政府的特命全權大使,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
日本是戰爭的最大受益者,得到了價值1億襾白銀的戰利品和2.3億襾的賠款。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