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9月30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熱點追擊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09-30] 撤紡品配額 港出口或大跌五成

放大圖片

本報記者 何麗琪 李永青 鄧龍傑

 全球紡織品配額將於明年取消,業界擔心屆時將會有大量本地及外國廠家大舉北移,香港紡品出口或會因此大跌五成,涉及金額高達350億港元,其影響絕不只局限於紡織業,甚至會威脅到香港相關行業及就業。即使港商往內地設廠亦不一定能化解危機,因為內地生產力重複建設問題嚴重,出口急升更有機會引起外國保護主義的反彈。

 業界人士在本報舉辦研討會上提出六項建議,希望當局把危機轉化為商機。他們表示,香港必須存有危機感,爭取時間在配額取消後的明年首6個月觀察期內多做生意,設法由多方入手改善營商環境,盡力把危機轉化為新的發展機遇。

 香港紡織及製衣業即將面對紡織品配額制取消帶來的直接衝擊,業界要順利地化解這次危機,甚至把握當中商機,必須要政府及商界共同合作,由多方面入手改善,及作出相應的輔助措施。業界提出六項建議包括,第一:在沙頭角邊境設立加工區;第二:強化本港時裝中心地位,走中高檔路線;第三:政府提供政策支援;第四:香港產品設立品質監管標準制度;第五: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津貼,爭取時間來換取最大商機及拓展市場;第六:政府盡快成立統籌小組振興香港製衣業。

黃守正:設加工區可降工資

 從理論上來說,紡織品配額制取消是可以為本港帶來商機的,但關鍵是如何把握。香港紡織商會會長黃守正提出,設立邊境加工區或輸入外勞措施,降低工資成本,這將可以增加業界的競爭力。舉例說,廠商可以用一拖二、拖三、拖四的辦法,即以香港一個熟手技工帶領兩個、三個或四個內地工人。即使香港技工工資是7,000元,再加兩、三個內地工人,平均工資成本都只是約2,000元。

 黃守正認為,香港應該以發展成為時裝中心為目標,朝中高檔時裝路線走,發揮「MADE IN HONG KONG」的品牌效應,配合後加工模式,將香港紡織及製衣業轉型發展。後加工式即是將絲綢布料,加工防縐、防菌等,兩者有助於本港業界與內地企業平分春色地發展。

掛香港品牌 可提價15%

 他說,要發揮「MADE IN HONG KONG」品牌效應,香港有必要成立一個品質監管標準制度,讓外國人起碼有「牌」可認。事實上,單是掛有「MADE IN HONG KONG」品牌,便足以令貨價上調15%,香港一定有得做。外國百貨公司都喜歡到香港買貨,主要是香港貨的質量控制、信譽、市場潮流,皆可以比內地貨領先20年,香港不應該放棄這20年的時間。

 預發控股主席陳振東同樣認為,香港發展中、高檔時裝品牌,比生產低檔次產品更有利。現時如果生產低檔次產品,今日店舖有售,其他廠家有本領可以在第二日就抄襲好兼出貨。現時中低檔次原設備生產(OEM)的產品每年可賺到10%,隨著內地廠家產能擴大,未來的經營將會不容易。因此,香港應該朝原創設計製造(ODM)及原創品牌(OBM)來發展。本港業界中現時只有25%企業擁有自己品牌。

陳振東:走中高檔更有利

 然而,本港要發展成為中高檔時裝中心,以及加強後加工技術發展,都需要政府的支援。黃守正認為,取消配額制,內地和香港企業皆需要共同面對,特區政府宜與中央政府溝通,組成策略性夥伴關係,否則內地企業與香港企業互相競爭,對雙方皆沒有好處。香港業界要充份發揮貨品優質品牌效應,保護及鼓勵業界繼續研發新製造技術,有必要在政策上作出支援,業界提議,政府加快成立紡織及製衣業統籌小組,振興本港製衣業。

許章榮:資助政策有限制

 雅芳婷集團主席許章榮進一步提出,香港科研成果距離商品化階段仍有長路要走,而政府現行資助政策卻造成限制。因為現時規定一個科研成果要由大學或科研機構簽署作實才可申請資助,政府應擴闊條例範圍,讓業界科研成果可以由民間認可機構評定後,也可申請資助。

 黃守正稱,產品完成後,業界為保護自己的科研成果,需要有專利權,但註冊一個國家專利權要10萬元,如果要買100個國家專利,肯定要花過千萬,政府應該推出一些中小型企業專利貸款。

政府業界要協商救亡

 紡織製衣業界要成功於05年紡織配額制取消的環境下突圍,便有必要立即改善現存的經營上各樣掣肘,否則香港紡織業四萬勞工將會加入失業大軍,加上可能受拖累的相關行業,新增失業人數或會高達10萬人。去年全年達700億元紡品出口貨值,也將大減一半,對本港經濟發展前景及社會造成沉重打擊,此危機實不容忽視。

 預發控股主席陳振東指出,業界早於3年前提出設立邊境加工區,及輸入外勞,可惜政府擔心勞工團體反對聲音太大,有關建議被束之高閣。如果再不設立邊境加工區,本港工廠會因缺乏競爭力而倒閉,對經濟及民生構成影響。

加強培訓轉走中高檔路線

 他說,政府和業界不應消極待斃,應與勞工界認真協商,以尋找降低成本的可行辦法。本港紡織製衣業界要建立自己品牌,拓展中高檔路線。香港現時最關鍵問題在於缺乏英語水平良好的時裝設計師,這類人才也較難外求,缺少達四成,本港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培訓。此外,陳振東進一步說,產品知識產權問題對本港公司起重大影響。曾經出現有民企以花花公子品牌名稱來港開註冊公司,魚目混珠的方式令人以為該民企的公司便是品牌的生產商。港企除面對經營損失外,也要為侵權打官司。香港若要發展時裝品牌,實有必要盡快處理這方面的問題。

缺時裝中心場地業務受制

 香港紡織商會會長黃守正則指出,香港具有發展成為前舖後廠的時裝製造中心的條件,但卻在宣傳及場地方面受到掣肘。由貿易發展局主辦的時裝展,每年只舉辦兩次,次數實在太少,場地也不足夠。

 現時辦一個時裝展需要租用3層灣仔會展中心,但要找更大場地相信香港也無法提供,有可能令客戶轉到內地辦展覽,香港損失慘重。

成本高企:發展樽頸

 隨著全球取消紡織品配額制後,香港紡織及製衣業界所面對的競爭來自世界各地,要與之爭一日之長短,有必要從整體考慮降低香港的營運成本,包括勞工成本、碼頭費及展覽場地費用等。這是業界和政府都需要重視的問題。預發控股主席陳振東指出,香港碼頭費是全世界最貴地區之一,取消配額制後,香港廠家可將產品直接經內地港口出口,成本肯定可以大大降低。

 屆時,貨品由內地直接出口,本港的物流、貨運、保險、金融等相關行業的職位也隨之消失,失業率也將大幅上升。

 本港每年舉辦2次時裝展吸引海外買家。雅芳婷主席許章榮指出,由於業界舉辦的時裝展規模相當大,起碼要租用三層會展樓層,除了灣仔會展場地面積足夠應付外,別無他選。惟會展場地租用費相當高昂,與內地廣場等地場館比較,費用高出近一倍。他建議香港想辦法降低成本,讓更多業界能夠參與。

成衣出口十年大跌24%

 早在1973年,香港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成衣出口地,但隨著1994年關貿總協定達成「紡織品與服裝協定」,逐步取消對發展中國家的出口配額限制,香港紡織界的競爭力因此減弱。若以出口值計算,香港在1992年有122億美元(約950億港元),但2002年則減少至93億美元(約725億港元)。10年時間跌幅高達24%,全球排名亦由首位跌至第12位。

排名由首位跌至12位

 然而,內地、墨西哥、西班牙等,期間則分別錄得1.6倍、4.6倍及1.5倍升幅。

 香港紡織商會會董范寧森表示,香港紡織業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當時香港的物資,包括紡織品及成衣等相當短缺,引來紗廠由上海遷來。

 後來,香港的紡織業亦開始急速發展,出口量亦大幅上升。至50年代末,英國與香港簽訂協議限制其入口。

 60年代開始,美國亦開始關注香港的紡織品入口,並於1960年聯同英國,與香港簽訂「棉紡短期協議」及「棉紡長期協議」,整個60年代都限制著香港的紡織品出口數量。

 由1974年至1994年期間,隨著多纖協定(MFA)實施,入口國以保護國內工業為理由,對紡織品入口實施配額以限制入口。直至1995年世貿組織成立,烏拉圭談判(ATC)亦達成了。由1995年1月1日起計10年過渡期,分階段逐步取消紡織品入口配額制度。換言之到2005年1月1日起,全球紡織品入口配額制度消失,實踐將紡織品重新納入關貿總協定的精神。

范寧森:很多工廠將關門

 此外,1978年內地改革開放,令更多本港企業將生產廠房遷往內地,亦促使本港紡織業也逐步式微。

 范寧森強調,至02年底,本港有3,053間工廠從事有關生產,紡織及製衣分別佔1,573間及1,480間。他預期,在未來3至5年,很多工廠將關門,嚴重打擊香港經濟。事實上,紡織品配額早已在95年開始分四個階段取消,明年將進行最後階段,配額制會全面取消。

 他指出,業界亦曾建議港府效法澳門,設立「外地加工措施」(OPA)的邊境工業區,吸引更多廠商將部分工序回流香港進行。若能在沙頭角等地設立加工區,及實施「一拖四」輸入勞工政策,即請一名香港僱員可請4名輸入的勞工。屆時對紓緩香港失業率有一定幫助,否則香港一半中小企廠房可能面臨結業。

花絮:CEPA成紡織業「遲來的春天」

 ■本港紡織製衣業界面對著內憂外患,業界形容「CEPA」是「遲來的春天」。借助CEPA,業界可多方面發展,包括積極發展新一代的香港品牌,以及獨資於內地經營服裝連鎖店等。香港紡織商會會長黃守正指出,香港可透過設立邊境加工區,利用CEPA將部分產品工序調回香港處理,產品便可打正「MADE IN HONG KONG」的品牌,價格可叫高起碼15%,廠家利潤也增加。

 另外,預發控股主席陳振東建議,CEPA允許香港以獨資形式建立連鎖店,香港廠家可藉此將營運模式轉型,在內地開設連鎖店,讓生產廠房有自己的訂單來源,也可以藉此打響知名度,開拓海外市場。

香港企業:「可怕的溫州人」

 ■預發控股主席陳振東說,溫州人在長三角地區一帶開設大量廠房,更以一條龍式發展業務,由生產到銷售全部自己人包辦,而且內地企業向銀行借錢,數額可以幾十億咁借,但香港企業最多借數億,內地企業發展快兼規模大。香港企業根本無法能與他們直接競爭。他說,香港企業現時只能做的,便是與這班溫州人合作,以求透過他們的經驗及市場網絡,可加快港企在長三角地區的市場開發,建立自己的業務。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熱點追擊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