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9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戲曲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09] 戲曲視窗:粵劇現代化

葉世雄

 上期引述廣州市文藝創作研究所易紅霞的論文《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從《花月影》現象看粵劇觀眾群的拓展》對內地粵劇現狀的分析,而《花月影》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出來,該劇的女主角倪惠英就認為「不是我們要改,是觀眾逼著我們改。」

 《花月影》的創作動機是要製作一齣與傳統粵劇不同的戲,讓那些從來不看粵劇的人來看粵劇,而且,看了還想看。「那些從來不看粵劇的人」包括都市的年輕人和高層次的文化人。目標是讓粵劇的觀眾群從弱勢群體走向強勢群體,讓粵劇的市場從低端走向高端,進入主流社會。

合乎都市審美情趣

 易紅霞指出《花月影》能夠吸引新的都市觀眾,根本原因就在於它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合乎都市審美情趣的革新:她減少了讓現代都市觀眾覺得吵鬧刺耳的鑼鼓,深入地挖掘了粵劇傳統音樂尤其是南音的美,在傳統粵劇曲牌唱腔裡融入了交響樂、流行曲的因素,在傳統的粵劇表演裡加入了現代舞、劍術,並且利用話劇、影視和兄弟劇種的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利用現代高科技的舞美、燈光技術和化妝技巧,創造了一台高水準的、精緻、唯美的劇場藝術。

新老觀眾差異大

 我除了對「傳統粵劇曲牌唱腔交響樂化」這一點有保留外,不反對其餘的改革內容;不過經過這樣的改造後,粵劇已經開始具備「精緻文化」的特質。無論中外,「精緻文化」都是由高收入、高消費的少數族群支持,關鍵只在這班少數族群的多寡,能否成為一個穩定的消費市場。我曾經提過香港粵劇能夠維持商業演出,是因為針對市場由低收入、低文化的觀眾主導,戲班以低成本製作和提供多元化選擇來維繫觀眾購票收場的興致。門票價格平、中、貴俱備,晚晚不同戲目,觀眾可依自己的消費能力和口味作出選擇,但這種「防守性」的經營方法弊處在於市場有機會慢慢萎縮。所以我經常說由於新、舊觀眾的文化水平差異太大,香港粵劇改革處於兩難局面,要爭取新觀眾最快捷的途徑是把粵劇「劇場化」,但舊觀眾便會看得乏味;若照顧舊觀眾的口味,粵劇就難進行大幅度的改革。

粵劇歌舞劇的爭議

 至於廣州方面,主要是看粵劇進行革新後,能否獲得都市的年輕人和高層次的文化人的垂青,把粵劇當成嗜好,抑或像早幾年香港的情況,文化人抱著獵奇的心態接觸粵劇,滿足過後,便說聲拜拜!同時,也要看這兩類人所組成的市場能否支持高成本的製作。香港的康文署和藝展局每年也會資助創新粵劇的演出,但商業班卻很少選演這些劇目,原因之一是製作成本高昂。當然,最大的爭議還是像《花月影》這種戲算不算是「粵劇」,是否已變成「粵曲歌舞劇」,我相信爭議還是會繼續的,不過,我個人近半年一直思考「戲曲是否真由歌、舞、劇組成?」這個問題。把戲台上演員帶韻律的動作說成是「舞蹈化」,會不會是「歸類錯誤」?在原有的程式動作上,可不可以發展一套既受高層次的觀眾接受,同時又保持傳統粵劇藝術風格的舞台語言呢?(下)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