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1月23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1-23] 歷史是通識教育支柱

■史 鳴

 近日香港的教育改革議論沸沸揚揚,頗為熱鬧。但是萬千議論之中,好像有一點並不曾有太多人說及,這就是通識教育的支柱即香港文化的支撐點究竟是什麼?通識文化是多維立體的,縱橫的方向,縱是歷史,橫是多元。有人曾論及香港是中西膚淺文化大交匯,特點是西淺加中淺,結果也不失為一大特色,快餐式來得也算精彩。然膚淺雖有一時「快活」,但難免為世人詬病,笑話百出。特別是正逢轉型大時代,「淺水灣」式的文化就顯得不敷應用,不能用於逆境的奮鬥,就顯得心理建設十分單薄。而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少了歷史的厚重和判斷。

以史為鑒 免陷迷惘

 歷史教育在香港曾因殖民地而大為弱化,是必然的。不合歷史大邏輯的統治者從來害怕歷史。以史為鑒,可以知過去,也可以卜未來。有了歷史的知識,今天許多社會運動中的問號,許多被迷霧遮蓋的問題都會有個比較而得到鑒別,直理就是在歷史的比較中獲得證實。因為歷史是社會人群的角力和互動,和自然科學的定量定性的運行不同。歷史科學是宏觀的重複,是在波浪形新的變數中重複,雖不能極其精確但卻有同樣的邏輯,可以粗線條地觀測。正如今天香港許多社會現象,決非雷同一樣,但又大致相同類似地在歷史上發生過,所以歷史是一面鏡子,但又是指路之燈。沒有歷史,社會不能自省,也難有方向,會陷入迷惘之中。

抹殺歷史 妄談發展

 歷史的厚重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民族沒有歷史感,就沒有「魂」,沒有奮鬥精神,也沒有反躬自問的能力,不能除舊迎新,面對現實,走向將來。一個人沒有歷史感,難以有清醒明確的定位,不知何為人之後代,亦難明何為人之祖先。日本和台灣的一些與中華民族為敵的人,都合乎邏輯地先進行抹殺歷史的功夫。日本軍國主義右翼修改教科書,台北陳水扁、李登輝最近竟然把孫中山說成是「外國人」,都是把文化中的縱向支柱拆毀,以圖達到不可告人的將文化「內臟移植」的目的。文化是潛意識的底蘊,歷史底版一換,人非原人,族非原族,國非原國,一切的發展也無從談起了。

 中國崛起,炎黃正旺,是目前經濟全球化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現象,給我們中國香港人帶來了不可錯過的發展契機。沒有縱向歷史文化支柱的通識,是沒有骨架的世界觀,只會給新一代帶來錯位認識的莫大遺憾。一個人最大的不幸,莫過於讓機會擦身而過,有幸為中國人而最易接近所謂「中國機會」,應當多一點點歷史通識,使自己「明白」起來,有一個較好的命運。(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