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4] 普選與政制發展
■何國釗 教授
雖然中國人大常委會於今年四月已作出○七、○八年,不進行普選的決定,但「民主派」,特別是基本法四十五條關注組仍一再力爭。有立法會議員提出以「公投」的方式表達民意,藉此向北京施壓。為何「民主派」如此急於實行普選呢?其實這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
現在「民主派」老大哥民主黨已現政治頹勢,由大律師所組成的基本法二十三條、四十五條關注組的政治力量興起,成為後起之秀,他們與其他「民主派」人士一起,被稱為「泛民主派」。事實上彼此的政治立場相同,不過態度較為溫和,與北京的溝通及關係較好,對港人有號召力,有新鮮感。最近劉慧卿自稱是「泛民主派」,既然彼此互通,政見相同,可以統稱為「民主派」。如何認清他們的真面目與香港政制發展的軌跡,是港人面對的重大課題。
「民主派」犯政治幼稚病
第一個值得注視的問題是:去年和今年在香港發生的重大事件,其一是以二十三條關注組為中心所反對「國家安全條例」的立法,其二是以四十五條關注組為中心的力爭○七、○八年普選的要求。
「民主派」藉口當時二十三條的立法損害「人權、自由、法治」。事實上,這一法例,比之美、英的有關法例寬鬆多了;更有人認為,幾經修正後,已面目全非,有如冇牙老虎。但「民主派」仍極力反對,阻止港人履行應有的義務和憲制責任。他們的立場鮮明,四十五條關注組也竭盡全力,反對維護國家安全的立法。很明顯,矛頭對準北京。他們還說,要等待普選後,得到港人確實認同,才可以就二十三條立法,也就是,到「民主派」控制政局時,才立法。也有人認為到經濟結構轉型順利完成時,才是立法的時機。到現在,又搖身一變,成為四十五條關注組,竭全力推動普選,不惜向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挑戰,妄圖打倒人大常委會的權威。退出民主黨後的張炳良教授,曾稱這是走入死胡同。有資深政客和時事評論人則稱這是政治白癡。這也可說是政治幼稚病,這正是「民主派」與四十五條關注組最適當的寫照。
現在「民主派」提出「公投」,聲稱以表達港人的心願,進一步向北京施壓,迫使北京就範,劉慧卿還用「公決」來表達港人的決心。他們確實有決心,其「志」可嘉,稱他們有政治幼稚病,這也表達無遺,甚至是痴人說夢!他們妄想利用港人脫離長期的殖民生活後不久,七年來又深受「民主派」和傳媒的感染,正是大好良機,可以穩操勝算。因而千方百計,推動普選,視「一國兩制」與基本法如無物!
「民主派的真面目」
第二個要一再提及的問題是,港人應認清「民主派」反共反中的一貫立場,民主黨更坦言北京中央政府是黨的敵人;現在不提及了,是否立場已轉變過來呢?有人數度追問楊森,民主黨以北京為敵的立場已有轉變,他一再迴避不答。既然稱要與北京對話溝通,真的有誠意嗎?「民主派」一向要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最近又積極要求○七、○八年普選,政治中人提出政治要求也無可厚非,但他們所主張的結束一黨專政,實際上是要求中國民主化,從支持「民主回歸」到現在所主張的「民主中國」,一脈相承。他們所主張的「民主」,就是先從香港開始,進而及於中國,目的顯然是要推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內政治體制,不是與美、英的戰略目標不謀而合嗎?
以上明顯說明了「民主派」的真面目。
言論自由不應濫用
第三個應反覆思量的是傳媒對香港政治局勢與港人政治心態的影響。有人認為九七後傳媒的空間收窄了,由於政治壓力而出現傳媒自律。到最近為止,有報刊與電子傳媒終日謾罵和抨擊北京和特區政府,完全有充分的自由,所謂「言論、新聞自由」受到抑制,傳媒自律,看來有如空穴來風。
事實上,履行「自由」不應被濫用,違反道德標準時社會不會接受,會受到譴責,違背國家的國策時,在香港是難以容忍的,這實質上敵視國家;同時相反兩方面的意見應有平等的機會在輿論上表達,不能是單方面的。
香港的傳媒各有立場,而輿論取向則大多數偏向「民主派」的政治主張,大多數情況下同聲同氣,偏激的報刊和電子傳媒不用說,自稱不偏不倚,持公正的香港電台,經常出現的是「民主派」知名人士,以及個人意見節目主持人的聲音,有人甚至明顯傾向「民主派」,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這樣的情形下,港人剛從殖民統治生活走出來,又經常受傳媒的輿論所感染。因此無論在選舉或民意調查中,政治取態是在不公平的背景下產生的,香港最終何時實行普選,應視所處的環境是否公平公正而定,而傳媒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