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人物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01] 蘇慶黎台灣造時勢

白 髮

 前天,本港著名音樂人黃霑逝世。傳奇時代的傳奇人物,又走了一位。黃霑去世,惹來兩岸三地無數的嘆息,電台裡或是電視上,反反覆覆地播放著那些蕩氣迴腸的曲子。究竟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出英雄,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

 但眾所周知,正是戰後數十年風起雲湧的大時代的累積,才造就了一大批政商界、思想界、文化界以及演藝界的風流人物。而黃霑,正是生於斯歌於斯的一位時代代言人。

白色恐怖中滑入歷史

 其實,早在十月的北京,另一個傳奇也已悄然落幕。這個人就是台灣著名的社會女運動家蘇慶黎。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台灣,正處於白色恐怖中。中美建交把國民黨在冷戰隔局中的立場幾乎完全架空,而台灣島內的反對聲音,又顯現出一片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暗湧陣勢。雖然直到一九八四年,美籍華裔作家江南在美國被台灣黑幫暗殺,才宣告了白色恐怖徹底瓦解的來臨,但台灣知識界反抗國民黨的活動,卻正是在七十年代樹立了旗幟,並顯現了後來鬥爭方式的雛形。

 從那時候起,蘇慶黎的名字就滑入了大歷史的軌跡。

 蘇慶黎的父親蘇新,也是一位革命者。蘇新所歸屬的是另一個大時代。他在台灣處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加入了台灣共產黨,成為了一個地下革命者。

蘇慶黎台灣造時勢

ot1201b.jpg

 青年蘇慶黎。圖片來源:《亞洲週刊》

白 髮

 一九四六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蘇新興奮之下,給自己剛剛降生的女兒取名為「慶黎」,意為「慶祝黎明」。然而黎明是非常短暫的,隨著國民黨部隊接手台灣,其貪婪和腐惡很快引起了台灣民眾的失望和不滿。加諸日本殖民統治者所推行的「皇民化」教育,一部分受其影響很深的台灣人也乘勢而起,於是發生了著名的二.二八事件。國民黨軍隊在殘酷鎮壓之後,旋即把反共反赤的白色恐怖籠罩到整個台島。

 在這種情勢下,身為共產黨員的蘇新,轉道香港而抵達北京。半年後,母親帶著蘇慶黎從上海返回台灣。這時,矛盾重重而肅殺的時代,已經在她身上留下了必然的印記。

拋棄康德唯心論

 蘇慶黎後來創辦了著名的《夏潮》雜誌。在七十年代的台灣,這是一份左派色彩非常濃厚的刊物。其實,早在她的大學經歷中,左派的意識就已經在她的選擇中透露出來。

 她在台大唸哲學系,據一些文獻來看,她當時對在哲學系所能學到的非常反感,諸如那些「唯心的,經驗主義,邏輯實證論之類」的東西,例如康德。

 事實上,從理論而言,康德的價值對於後來產生的馬克思主義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其提出的對人類理性、認知能力以及判斷力的反思和批判,正是其後馬克思主義所能產生的重要土壤。當然,康德不是無神論者,這又注定了他的唯心一面。

 蘇慶黎拋開這種理論上的溯本求源,而直接選擇了用具體行動和社會活動來實現自己的主張,充分體現了她作為典型的七十年代左派活動家的色彩。

勇氣與智慧 一個也不能少

 以一個成功的社會活動家來說,就不能不提到她慘澹經營《夏潮》時的傑出表現。在那個年代,國民黨的情治部門對左派的嗅覺非常之敏感,想要經營一份這樣的刊物,不僅需要勇氣,而且也需要智慧。

 蘇慶黎把「社會主義」的抽象概念以「鄉土的,社會的,文學的」具體概念取代。這種做法,絕妙地培育了一種類似五四初期的氛圍。雖然本身沒有鼓吹左派意識,但卻是左派意識賴以生存的最好土壤。

 《夏潮》雜誌當時成為了台灣進步青年的思想園地。其眾多讀者,成為了台灣社會解嚴前後左派運動的骨幹。

 八十年代,蘇慶黎到美國求學,依舊關心中國的政治經濟,其學位論文就是《中國大陸的鄉鎮企業》。這種愛台灣、愛中國的感情,使她在兩岸三地都獲得了無數珍貴的友誼。

 今年十月十九日,因為癌症醫治無效,蘇慶黎在北京逝世。兩岸三地的眾多友輩趕去見她最後一面,她和老父蘇新,都被葬在北京八寶山。一家兩代人,都可謂載譽而歸了。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人物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