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24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評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24] 高中教改的課程改革議題

——從形式到實質教育機會

■曾榮光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

 現行高中的兩層學制—中四、五與中六、七學制,混合了「學術—精英」與「職業—普及」兩種制度需要的元素。然而自1978年九年強迫教育實施以來,香港中四、五的課程與考核機制的發展取向,卻看不出有任何趨向於普及與包容的取向。

 在是次高中改革議論中,部分論者提出把高中學制改革與課程改革以斬件式分期施行。他們的理據主要是香港特區教師似不勝負荷於近年眾多的教改措施。首先筆者是同意近年教師工作壓力確實已到達危險的水平,而且這些壓力來源亦確實緣自近十年五花八門的教改措施。

教改措施實可分辨為兩大取向

 然而,我個人卻不敢苟同,把近年的教改措施不加分辨地混為一談。就我個人的分析,近年的教改措施實可分辨為兩大取向:其一,是以行政管理(以至企業管理)角度出發,強加諸於教育的一種,追求外顯指標的表現主義performitivity、強調品質監控與問責、及把教育商品化以至市場化的教育政策取向。

 其二,是由教育內在價值出發,追求均等教育機會,實現真實的終身學習authentic learning for life的政策取向。前者的教育政策取向,在近年明顯地佔據了香港教育政策議論的支配地位,這包括學校表現指標的訂立,質素保證視學、教師語文基準評核、校本管理條例、學校表現評量的公佈、學校自我評估機制的實施、學校增值資訊等系統的確立,學生基本能力的系統評估等。至於後者的教育政策取向,則包括取消升中機制中的學能測驗、把升中學能組別由五減至三組、及現時進行諮詢中的普及高中教育機會;很明顯後一類政策取向明顯地在近年教育政策議論中是處於次要及邊沿化的地位。

學生的學習完整性

 對以上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政策取向不作本質性的區分而混淆在一起,並簡單地對高中改革措施加以斬件、分割,並建議分期推行,例如建議把「高初中五年課程用六年完成」或「行高中『二加一』課程方案」。這些論述不單只是政策分析上犯了錯誤,更嚴重的就是在實踐上,這些建議明顯地是把高中學生的學習完整性置諸不理,同時亦是對課程有機結構肆意地破壞;就此我們就有必要對高中學制改革與課程改革的關係,作更深入的探討。

 事實上,世界各國普及教育實踐經驗均顯示,普及教育的一個首要課題就是要照顧學能繁雜參差的學童的需要。更具體而言,就是要使不同學能、不同性向、以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童,均能在普及教育下經歷「真實的學習」authentic learning;亦即能充分享用到實質的教育機會。這正是普及高中內課程改革的其中一個重要議題。

 另一個重要議題則是,普及高中課程相對於普及初中(以至小學)課程存在著一個結構性的兩難,而必須加以平衡及調協。結構上高中課程及評核機制是要滿足兩種不同的制度需要。其一,它需要滿足為升讀大學的學童作準備,因此課程需要偏取向於學術、精專,以便篩選以至拔尖。其二,它又必須照顧以結業及就業為目的的學童,因此課程又有必要取向於職業導向、廣博和包容。根據這兩個普及高中課程的重要議題,我們就可以對現存高中(包括中四、五及中六、七)的現況、現時進行諮詢的改革建議、近日湧現的相關議論,逐一加以分析與理解。現行高中的兩層學制—中四、五與中六、七學制,明顯就混合了「學術—精英」與「職業—普及」兩種制度需要的元素,現行的中四、五學制是容納了本港百分之九十以上適齡學童就讀,故制度上可算是一普及和包容(包容不同學能與性向的學童)的學制,而現行中六、七學制則只為有志升讀大學的1/3適齡學童而設,課程與評核機制明顯是注重學術、精專與升學取向。

高中課程受學術、專科、精英取向支配

 然而,回顧自1978年實行九年強迫教育實施以來,香港中四、五的課程與考核機制的發展取向,卻看不出有任何趨向普及與包容的取向,唯一可以見證得到的就是一種不受控制的科目繁衍proliferation of subjects。這可證之於考試局年報資料。據1978年的年報,香港中學會考共開設了31科目供82613名學校考生報考;至2002年考評局年報,香港中學會考共開設46科目供90297名學校考生報考。從以上資料可得知中學會考科目在過去二十四年增加了48.4%,考生人數只增加9.3%。再者,若我們考察2002年各科應考日校考生的分佈,便會發現,應考生少於總應考人數5%的科目共有28科,佔全數科目的61%。若我們進一步檢視這28科是那些科目,就會發現它們大部分是一些跨學科、非學術或職業導向的科目。另一方面,最多考生應考的十科則全部屬於傳統的單一學科的學術性科目。簡言之,中學會考的課程與考核機制始終是受著學術、精專的取向所支配。若把會考課程與考核機制這種偏向於學術、精專的現況結合到高考(AL)那種為升讀大學作準備的更學術、精專的課程與考核機制;我們就不難察覺,現行整個高中課程明顯是受著學術、專科、精英取向的支配。

滿足升學篩選以至拔尖的需要

 據此,評核現時進行諮詢的高中課改建議的主要標準就應該是:有關建議是否能改變現時在高中課程及評核機制中,學術、專科、精英的支配性,以建構一個能包容各種不同學能、性向的高中生的課程與評核機制,使他們能實質地享用得到給予他們的高中教育機會;這樣一個機制更需要同時滿足升學篩選以至拔尖的需要及為一般學生就業作準備的要求。

 把這些高中課改的議題及評核標準,對照於諮詢中的課改建議,我們就明顯察覺到,這些建議遠遠未能完成它理應達成的任務。支持我的論斷的第一個理據就是,現行建議高中開設的24個科目,雖然包括有部分非傳統學術專科的科目,並加入所謂「職業導向教育」的單元;但建議中的課程結構卻完全沒有任何機制協助這些非傳統學術專科的科目,在現行的一種以學術、精專為主導的課程脈絡與文化中確立其認受性。 (二之一 待續) (文匯論壇)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評論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