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4年12月2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戲曲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4-12-28] 戲曲視窗:日歌舞伎似中國戲曲

放大圖片

 日本傳統的歌舞伎表演。

.葉世雄.

 龍劍笙在接受電台訪問時,說日本古裝舞台劇匠心獨運的製作,是她至愛之一。聖誕節前,我赴日本關西地區遊覽,趁機會欣賞日本古裝歌舞劇的演出,可惜所看到都是供遊客觀看的表演,不過就發現日本歌舞伎的演出形式和中國戲曲很類似。

 本年七月,日本官員曾表示,日本文化廳將會建議把傳統的舞台藝術歌舞伎申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單。現時,日本的能劇和木偶淨琉璃已被列入世界遺產。歌舞伎是在十六世紀末期到十七世紀初期誕生的。一六○三年(江戶初期)出雲地方一位名叫阿國的巫女創作了一種舞蹈—「唸佛踴」。她和當時的風流人物名古屋山三郎結成夫妻後,組織了一個劇團;山三郎善唱俗歌,而阿國則善於跳舞,他們的表演很受歡迎,後來更發展成為有一定戲劇結構的舞劇。但是,早期的歌舞伎以女扮男、男扮女為主,觀眾主要是看男女姿色,並不很重視技藝本身。

引進西洋劇旋轉舞台

 在歌舞伎劇團裡,雖然有男有女,但演出時以女為主,所以稱為「女歌舞伎」。歌舞伎演出的地方,人群繁雜,常常發生打架鬥毆的事情,並且常常因為男演員爭女性舞伴的歡心而引起爭吵,擾亂了社會秩序。一六二九年,政府曾以有傷風化的罪名禁止歌舞伎的表演,後來政府規定歌舞伎可以復活,但要從過去以出賣色相為主改變成以劇情為主,並且禁止婦女登台演出,由年紀較大的男子充當所謂歌舞伎的正式演員。這時的歌舞伎將以往一場到底的形式改成了多幕劇的形式,劇情也走向現實主義方向發展。不久,又將日本民俗花道搬上了舞台,同時還引進西洋劇的旋轉舞台。由於歌舞伎的長足發展,使它得到公認,正式成為日本傳統戲劇。

重視演技及家傳姓氏

 歌舞伎原以關西為發源地,江戶後期逐漸向關東轉移,劇情也發生變化,出現「戲院文明化」的革新運動,使它成為上流社會的社交場合;這時候,「活曆劇」(歷史劇)和「散切狂言」(新潮劇)等作品不斷出現。可是隨著歐化主義傾向的衰退,歌舞伎又恢復了其保守、古典的原來面貌,並且沿襲至今。早先觀眾露天坐在地上觀看。但是,不久出現了有樓頂的兩層樓式的歌舞伎劇場,舞台形式獨特,有一條名為花道的狹路從舞台伸展到觀眾中去,還有掛幕。到十八世紀後半期,還設計了精巧的舞台裝置,包括轉台和舞台升降機。一天演出的節目有了一定形式,包括一齣歷史劇,一齣描寫當代生活和儀節的戲和一齣附加的舞劇。

 歌舞劇中首先重視的是演技,因此演員家傳的姓氏和演技的傳統極受重視。為了使歌舞伎的傳統得以沿襲,日本政府在一九六六年設立了國立劇場,演員以家族名稱排牌的舊習得以恢復,如著名的關西的仁左衛門家族、關東最出名的市川家族歌舞伎十八番、尾上菊五郎家族等,都是頗受歡迎的戲班。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