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31] 振興中國文化產業 我們的責任
■劉長樂太平紳士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
(續昨)韓國用中國文化的拳頭打遍中國
韓國人深知,要做文化產業的引領者必須具備「前無古人」的視野與手段,必須從過去的單純模仿向創新革命轉型。因此政府一方面依托科技進步加大在研究與開放領域的投入,預計到2005年時研發(包括文化科技在內)開支將增加到佔國民生產總值的5%,處世界領先地位;另一方面則扶植影視歌作為文化產業的拳頭產品,2001年成立的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包括了動畫、角色、音響、漫畫、網路遊戲等產業。韓流最早是通過韓劇撞開中國大門的,《愛情是甚麼》《藍色生死戀》《我的野蠻女友》《夏娃的誘惑》《人魚小姐》《冬季戀歌》《家族迷情》《星夢奇緣》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收視狂潮,推紅了安在旭、金喜善、崔智友、張東健、宋慧喬等等一個又一個演藝明星。
接著,韓國的「酷龍組合」於2000年又敲開中國音樂市場的大門,隨後神話等音樂組合相繼在中國掀起韓國流行音樂熱。據媒體報道,在中國舉辦的韓國流行歌手演唱會已達數十場次,僅2000年就搞了20多場次。除演唱會外,韓國音樂還以多種方式在中國傳播擴散。BABY VOX組合2002年舉辦「第一屆BABY歌曲節」,吸引了1600多名中國人參賽。韓國一軟體公司還與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合作,舉辦了「聆聽韓國」節目,每晚播放一小時的韓國音樂。有的企劃製作公司甚至計劃下一步在中國發掘培養音樂人才,以「親和合作」的方式進一步擴大韓國的音樂市場。韓劇除了帶動了圖書、音像製品、網路遊戲等文化產業的全面進攻,繼而還作為「催化劑」為韓國經濟及其他領域在中國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韓國三星,依托韓劇的影響和滲透甚至打遍世界,被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Week)評選為全球科技100強。韓劇的成功秘密是挖掘出了儒教的精髓,把這個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核融入到現代生活之中。韓國電視劇裡面的人物看起來都青春靚麗唯美時尚清純可人,而骨子裡卻又都非常傳統儒道,描寫的家庭故事、彰顯的文化精神全部圍繞儒教的道德核心進行,即忠、孝、誠、信、禮、義、廉、恥。韓劇表現的愛情大都浪漫、純潔,絕少暴露及性元素的表現,更沒有我們流行文化對第三者一夜情的寬容和嘉許。韓劇以生動細膩地反映現代家庭生活和人際關係而見長,情節之所以讓中國人感動、產生共鳴,就在於有這些作品的文化內涵在中國的文化產品裡已絕少看到,日常生活裡也越來越少見了。
「韓流」是韓國政府最成功的策劃
韓國人很在意文化內容的自主與創造,對外國輸入及本國原創比率一直密切關注,政府一度以給電影院規定放映國產電影的比例,來扶植培育自己的產業及文化。現在韓國電影也異軍突起,在韓國國內市場佔有率從25%猛增到51%,打破了荷里活大片一統天下的地位。《共同警備區》、《實尾島》、《太極旗飄揚》等作品,在韓國的上座率遠遠超過了歐美大片,甚至給亞洲電影市場也帶來了巨大衝擊。韓國政府稱其目標是,未來5年內,文化產品出口達到100億美元。有人預計,韓國電影和電視劇的出口創匯很快將超過汽車產業。韓國政府也很用心加強弱勢群體的網路學習。去年為鼓勵家庭主婦上網,第一季度就有60萬人得到政府免費的課程,因此推動了網路購物。
日本現在也吹起了一股「韓流」,除了裴勇俊以《冬季戀歌》橫掃東瀛師奶外,連韓國漫畫都成功進軍日本漫畫界,目前日本出版界、ACG界已在探討這股「漫壇韓流」現象。韓國的影視最早師從日本,最後以「韓流」倒回日本,可見其成功。它的音樂產品和造星工程,都使人看到文化產業應該怎樣復興。
最近,文化產品市場開始熱鬧非常,中日韓剛剛在東京搞了文化論壇,香港又進行了亞洲文化論壇,還有剛剛謝幕的深圳文博會,給人紛至沓來、目不暇接、不約而同的感覺,這都可以說明文化市場越來越備受重視。重視之後跟著的倘是實踐行動和改頭換面該多好。
「文化的八國聯軍」正蠶食中國
韓國是把我們的文化精髓賣給了我們,相當於使用者向發明者收了版權,作為5000年燦爛文化的繼承者,在文化的創新發展不能有所作為,這對我們來說,能不算是一種恥辱嗎?我們的文化疆土被人家「文化的八國聯軍」大塊大塊地蠶食和侵佔。和當年不同的是,這次八國聯軍使用的文化武器,有些是我們自己提供給人家的,人家佔了我們的市場我們的地盤,我們還爭先恐後地給人家鼓噪,樂呵呵傻乎乎地給人家點票子。
因此,作為傳媒人、作為文化從業者,我們應該承擔起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不僅「應該」,而且還「必需」,因為我們有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重大社會理由,重大歷史使命,不可推託。反思中國25年來走過的道路,從鄧小平先生提出改革開放到發展是硬道理,中國開創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嶄新時代,可以跟孫中山推翻帝制建立第一個共和國,跟毛澤東創建新中國這樣的歷史功績媲美。這樣的歷史時刻不是任何時候都有的,中國文化產業此時不騰飛更待何時?
韓流幫我們發現了一個市場需求:原來,人們對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產品是那樣的渴望,對遠去的民族文化是那樣的懷戀和熱愛,而我們所給予的品種卻又是那樣的稀少和虛胖。從好萊塢到韓流,都給我們敲了一個警鐘,既警示我們奮進,也報告了一個財富方位,提醒我們去開掘。對此我們沒有其他選擇,不進則退。
略有欣喜的一個資訊是,據紐約時報文章,中國政府最近在泰國清萊一所大學捐贈了一棟寶塔式建築物,泰國學生經常熬夜在這所「中國語言文化中心」修習中文。一名學生表示,為了學中文,犧牲休息時間也值得,因為中國才是未來。文章認為這所「語言中心」不過是中國持續在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拓展文化影響的一環,隨著9.11之後,美國留學政策的更改,亞裔留學已開始向中國流動。從另一個角度看,這資訊更加大了我們迅速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但是,在有限的條件下,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呢?
振興文化產業之路,該怎麼走?
我認為,應該在方向上學習借鑒韓國的經驗,樹立大理想大目標,要放眼世界文化領域,有分割和重組世界文化產業結構的抱負和氣魄,做世界性文化產品。
無論是文化遺產的豐富性,還是經濟快速發展的市場需求,中國都應該也有資格做文化產業大國,現在沒有當成,必須得承認,和我們所處的環境尤其是意識形態上的政治環境有關,這是我們文化產業發展不利的地方-可這是短期內靠我們的力量改變不了的,也是急不得的,改革還須漸進。在這樣的既定條件下,我們只能探討發展文化產業的其他可能。
一、政治約束題材不超過產業比重的四分一
新加坡啟示錄:空間在於合理利用
首先是空間體系。我們可以把文化產業當作攤開的一張餅,那麼屬於受制於政治約束的題材在比例上能佔到多少呢?不足四分一,那麼還有四分三的空間。我前面舉了恩格爾系數做參照,已經測算了文化產品的市場需求和缺口有多大,即使只做那四分三的部分,從商業利益的角度看回報都是豐厚的,值得的。在創作自由空間方面,我們拿新加坡和廣州比較,新加坡有兩大傳媒集團,報業集團是私人性質的,新傳媒是國營的,新傳媒是最大,含電視、網路、報紙等一共七個集團。新加坡從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的1971年起,政府就通過採取嚴厲的輿論控制措施、建立一黨執政的政治體制和嚴密的社會組織,加強廉政建設,從嚴執法等一系列措施,積極實施穩定社會秩序的政策,政治社會環境長期穩定;新加坡的媒介已經形成警鐘長鳴的習慣,遇到敏感問題,新加坡記者會採取謹慎態度,絕不遠離軌線,傳媒不一定採納西方媒體的模式;另外,新加坡是不允許三個人以上進行公眾集會的,一定要跟內務部報案,同意了以後才可以舉行。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廣州的媒體空間比新加坡要大。廣州媒體眾多,能輻射全國的報業集團就有3個,廣州日報、羊晚報業和南方報業集團,由世界品牌實驗室(WBL)和世界經濟論壇(WEF)在世界品牌大會上共同公佈的2004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上,前25名裡面廣州的報紙就佔了5名;新加坡人口400萬,廣州994萬;新加坡人均GDP20000美金,恩格爾系數為30%以下,屬於最富裕地區;2003年廣州人均GDP是5844美金,恩格爾系數是33.9%,屬於富裕地區。新加坡傳媒的年增長是7.7%,產品出口的年增長是3.7%,1990年傳媒出口是6.3億坡元,傳媒業有3500個機構,廣告總額是4.12億美元,人均廣告額是105.64美元。換句話說,儘管有空間管制、國內消費市場吸納力的限制,但新加坡媒介還是取得了重大成績,秘密是什麼?我看原因之一,就是人家有國際視野,找到了適合生存和發展的辦法。 (待續)(文匯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