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07] 《功夫》吸引投資 勝在企業化放大圖片
周星馳的《功夫》引進了美國影業融資制度化的經驗,是本港電影人創意成功的範例。
「在70、80年代,香港的電影很輝煌,在沒有政府資助和幫助的情況下,自己打出一片天下,甚至是世界3個電影盛產地之一……但如今好像香港拍甚麼都沒有人看,除了最近的《功夫》和《無間道》。為何會出現這個衰落?可能與大的投資環境,如亞洲金融風暴有關,也與經濟轉型有關。」何志平認為,電影業在融資和製作方面必須有新的做法,必須制度化和企業化,才能吸引更多投資。
可拿劇本到銀行貸款
何志平坦言,香港電影業過去拍戲的資金,全部都是由電影製作人找大老板以現金投資拍攝的,但世界上很多先進的電影中心,早已不採取此一風險高的模式,而是透過融資制度籌措資金。他舉例說:美國的電影業便是企業化的行業,融資、製作、拍攝、後期、發行和出品等全部制度化。所以在美國,製作公司可拿劇本到銀行貸款,而票房收入、VCD、DVD、海外銷售和紀念品的銷售情況全部都可計算出來。
他笑言,自己最近也看過《功夫》,而《功夫》能成功吸引荷里活投資,便是一個電影制度化或企業化的活生生例子。另外,《臥虎藏龍》也十分成功。因此,他認為本港的電影業亦應該制度化和企業化,但這應該由業界自行去建立,而非由政府立例落實。
雖然近年在港大熱的韓國電影,是在政府的協助下才迅速發展的,因此有本港電影從業員亦提出類似的要求。但何志平表示,電影業界在這方面有不同意見,有人認為政府不應該直接投資在這類商業活動,有人卻認為當局應加強人才培訓,扶助業界有潛質者。
電影人視野應更廣闊
何志平指出,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轄下已設有電影投資發展基金,幫助電影業的基礎培訓。至於是否需要另外成立一個基金,專門幫助電影界融資和投資電影事業,何志平認為大家可以討論。
除了資金外,題材不夠新穎、製作不夠嚴謹也是港產片的「死穴」。何志平坦言,今年兩部港產賀歲片《韓城攻略》、《喜馬拉亞星》,便分別以韓國文化和印度文化為主題:「可能過去港產片賣得不好,是因為題材越來越狹窄,必須在香港生活的才看得明白。」他認為,香港電影製作人的視野應該更廣闊,才更有利港產片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