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1] 學者指西九建天篷本末倒置放大圖片
吳永順批評天篷為地標而設計。 (羅敬文 攝)
【本報訊】(記者 羅敬文)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爭議不斷,多位學者批評擬建項目本末倒置,未有具體理據支持,當中天篷的設計,更被香港建築師學會質疑背後的文化象徵,是否暗示本港的浮誇文化。至於被指為地產項目的指控,有電台節目主持人倡議,政府應以「商業語言」推銷西九發展後帶來的具體回報,以商業原則為理據,減少不必要爭端。
純地標忽視背後文化象徵
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西九龍關注組副發言人吳永順昨日出席西九研討會時表示,建築是當地文化藝術的表達,但西九的天篷設計是純地標,設計也很浮誇。吳永順批評這是本末倒置,忽視建築物背後反映當地的文化象徵。他批評,當局僅指天篷可有微氣候,但至今也未能解釋背後所代表的文化意義。
西九龍民間評審聯席會議發言人梁文道表示,政府發出西九發展邀請書中規定的博物館面積更是本末倒置。他指出,文件規定發展商要興建4個博物館,面積是7萬5千平方米,質疑博物館主題未定,也未曾統計市民所需,未有理據支持,突然便需要指定面積,又要分4個館,與外國先訂出主題,後訂面積的做法背道而馳。
香港藝術中心總幹事茹國烈表示,文化與商業發展不存矛盾,文化是可以商業營運;電台節目主持人劉細良稱,西九被指是地產項目,皆因推銷時欠缺「商業語言」。他表示,西九是賺錢項目,政府應指出發展西九帶來的回報,用「指數」說服公眾,說明有關發展為香港帶來的商業與文化利益,而非用廣告強烈宣傳西九地標而已。
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馮浩賢表示,文化與商業並行不悖,適當使用商業市場,可推廣文化發展,以商界和文化界組成的伙伴關係,會為文藝帶來良好發展。康文署副署長鍾嶺海表示,博物館面積是按國際標準規定須達致「收藏.展覽.教育.修復」4大原則,經計算後才有相關面積,日後可按需要訂定相關主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