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3月25日 星期五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內地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3-25] 上帝忘了舅舅周百科

放大圖片

 周有光因為學識淵博,涉獵百家,故被尊稱為周百科。 (網上圖片)

.毛曉園.

 2005年1月13日,我的舅舅周有光就跨入100歲了。2005年的第一天,舅舅畫了一條半圓的弧形曲線,對我說:人的一生遵循這個規律,0-10歲是生長的旺盛期,曲線迅速向上,90-100歲是人的衰弱期,弧線迅速落下,超過100歲的人實在很少,上帝把我忘了!上帝忘了舅舅,實在太好了!你如果了解周有光是怎樣的一個人,就會佩服上帝的「英明」。

文學館獲陣陣掌聲

 舅舅100歲了,當然背有一點駝了,耳有一點聾了,外出要攜拐杖,對話要戴助聽,眼睛還摘過白內障。但是,他的思維仍處在敏捷狀態,每天讀書看報著文會友不得空閒,古今中外均在腦中存儲,其記憶力及活躍程度令人驚歎;他的頭腦還十分新潮,喝「星巴克」咖啡,看「特洛依」大片,時尚不落當代青年。

 2004年12月25日舅舅應邀中國現代文學館,作「介紹一門新學科—比較文字學」講座,講課1小時(僅帶提綱,講稿全在肚裡),現場答疑1個半小時,精彩、不乏幽默的回答博得聽眾陣陣掌聲,會後人們爭著求簽名,排起了一條「追星」長龍。100歲老人作新學科講座並即席問答,與世界同步,不可思議,還好有現代文學館全程攝錄。

太平洋上兩過生日

 舅舅年輕時在大學與導師共同翻譯了丹麥教育家格隆維的《農村教育》一書,丹麥農民缺少文化,格隆維辦培訓班,幫助農民提高文化,掌握農業科學技術,對丹麥後來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這本書對舅舅的啟發很大,他說:「書中的一句話『平凡的生活,高尚的思想』,是我一生遵循的宗旨。」

 世上百歲老人不多(據聯合國統計不足人口的萬分之零點二),而在100年生命歷程中不時地閃出亮點,直至100歲後還閃爍光芒的老人更是少之又少。舅舅的一生是平凡的,但他的生活歷程讓人驚歎、讓人感動。

 1923年舅舅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主攻經濟。1946年底被新華銀行派往美國工作,舅舅帶著舅媽從上海登上美國軍艦改成的梅格將軍號客輪,船在大洋上開了足有14天。在太平洋中過子午線的前一天,剛好是舅舅生日,待過了子午線,日子要重複一天,還是舅舅生日,連接二天過二個生日,人世間有如此難遇的巧事,真是太有趣了。

五七幹校論「寡婦」

 1969年舅舅被下放到寧夏平羅的國務院五七幹校,在那兒勞動了兩年零四個月。去幹校不能帶研究資料和參考書,不願讓頭腦閒置的舅舅靈機一動,帶上了二三十本各國文字的《毛主席語錄》,勞動之餘就做「比較文字」的研究。他還利用帶去的《新華字典》作字形分析,為他數年後發表的《漢字聲旁讀音便查》的研究成果積累了敦實的素材。

 在幹校勞動時,65歲的舅舅和71歲的教育家林漢達被派去看守高粱地,林老先生在1941年就出版了《向傳統教育挑戰》的代表作,向「照本宣科」、「模式僵化」、「填鴨教育」的陳規開戰。二位老先生每天仰望著長空,熱烈地討論著中國語文大眾化、現代化的問題,一天,林老問:「未亡人」、「遺孀」、「寡婦」哪一種說法好?

 舅舅玩笑著回答:大人物的寡婦叫遺孀,小人物的遺孀叫寡婦。又說,從前有一部外國電影,譯名《風流寡婦》,如果改為《風流遺孀》,觀眾可能要減少一半……討論逐漸深入,最後一致同意,語文大眾化要「三化」:通俗化、口語化、規範化。二老高聲地交談,好像對著幾萬株高粱在演講。(一)(原載《北京青年報》)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內地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