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3] 鄭海泉曾讀「籮底橙」中學放大圖片
鄭海泉能有今日的成功絕非僥倖。 (莊海源 攝)
候任匯豐大班鄭海泉昨與280位青年領袖分享其經歷時,「自爆」小時候(40年代)住在深水步的板間房,一個單位有6、7戶人,小孩也有廿多個。由於小學成績不好,鄭大班中學時被派到一間人稱「籮底橙」的中學,放學更要幫父親賣生果。他以此經歷寄語青年一代:成功非僥倖,最重要的是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精神。
鄭大班說,自己中學畢業後,經過一番轉折,才能入讀中大社會科學系。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奮發圖強,努力吸收各種知識,並積極參與學生會的活動。
奮發圖強 得進大學
他說,當時不少大學生都抱有理想,想改革社會不公平的現象,他都是當中的一分子,而他積極參與學生運動的情況更一度令他列入港英政府的監察名單。不過,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並不是甚麼「政治運動」,而是在60年代,當局未推行9年義務教育時,自己與一班同學和熱心的老師籌辦一間義務中學,為沒錢讀書的學生提供免費教育。
關切社運 吃閉門羹
參與社會活動不忘充實自己,鄭大班終以卓越的成績獲得社會科學學士。但當他滿懷信心,拿著「幾條A」的成績去報讀中大的碩士時,竟不獲取錄。究竟是甚麼原因呢?他坦言也是到去年才得悉內情。話說當時主持面試的台灣老師問:「你想點?」鄭大班答:「為人民服務。」此話令該位老師覺得鄭大班「並非想讀書」,結果鄭大班不獲取錄。
負笈紐國 狂洗「大餅」
後來,他終於入讀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經濟學系碩士。由於家境不好,鄭大班要半工半讀,每日洗5小時「大餅」(指碗碟)。
雖然鄭大班不是教徒,但他用一句教徒經常說的話「when god close a door,a window is open」(當上帝關上門,總有一扇窗戶是開著)來鼓勵年輕人無懼逆境,自強不息。他呼籲,年輕人應該不斷增值以應付時代需要,也要擴闊視野,並應該尊重不同文化。他說,「沒有一種文化優於另一種文化。」 本報記者 莊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