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7月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戲曲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7-05] 戲曲視窗:粵劇編劇人才凋零

.葉世雄.

 在二十年代中開始的粵劇革新運動中,編劇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例如薛覺先要求戲班不能只演提綱戲,要演有完整劇本的劇目,還要求演員背熟曲白才能上台演出,不能臨時「爆肚」;馬師曾創立「編劇部」,進行集體編劇,由陳天縱、馮顯洲等人專門負責編劇。千里駒的「人壽年」、白玉堂的「新中華」、靚元亨的「祝華年」、李雪芳的「群芳艷影」和蘇州妹的「鏡花艷影」等戲班,都招攬編劇人材,撰寫完整的劇本。

 當時編劇人才輩出,有「甩繩馬騮」黎奉元、「雷公」張始鳴、歐漢扶、羅劍虹、李孟哲、蔡了緣、馮顯洲、胡津霖,較後的有南海十三郎、麥嘯霞、馮志芬、陳天縱、盧有容、徐若呆、梁夢等。五十年代末起,香港著名的編劇家有唐滌生、李少芸、葉紹德、梁山人、潘一帆、蘇翁、阮眉等;而較為香港人熟識的內地編劇家有陳冠卿、陳卓瑩、楊子靜、蔡衍芬、莫汝城、何建青等人。

知識要廣 寫作要好

 時至今日,省港兩地的粵劇編劇人才,用一句廣東俗語來形容便最貼切—「買少見少」。五月上旬,和阮兆輝談起本港的編劇,他說蘇翁逝世後,劇本完成後大致可以演出的編劇,專職的只有葉紹德一個,兼職的有三個:他和梁漢威、新劍郎。至於其他新一輩的作品,都要花一番功夫修改,才可搬上舞台。

 輝哥所說的新一輩,其實也只有二、三人。五月下旬,因事約見廣東文藝職業學院影視戲劇系副主任蕭柱榮,他也是從事粵劇編劇工作。他向我說,內地也缺乏粵劇編劇人才。陳冠卿、陳卓瑩已仙遊,九十歲的楊子靜行動不便,何建青有點老人癡呆,莫汝城已經不動筆多時,老一輩的只有蔡衍芬仍有作品面世。為甚麼粵劇編劇難求呢?因為粵劇編劇待遇不高,條件要求卻很高。粵劇前輩陳非儂就曾指出,學編粵劇,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戲劇修養和寫作能力,更要懂得粵劇排場、音樂、鑼鼓等有關粵劇的技術知識。現時省港兩地擁有上述條件的專職編劇,真是「十個指頭已經數完」。劇本是戲劇的基礎,沒有好的劇本,不會有好的戲劇。沒有好的編劇人才,也不會產生好的劇本。因此,培養粵劇編劇人才,是發展粵劇的當前急務。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戲曲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