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8月11日 星期四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港聞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8-11] 老兵憶抗日 豪情今猶在

放大圖片

 ■楊治明

 「脫了長衫,同赴戰地」,豈止是簡單的一句抗日口號,更加是老戰士楊治明的抗日生涯寫照。86歲的楊治明,今天手雖然顫抖,但重提抗戰歲月,中氣依然十足。

 國難當前,當年18歲的他,不惜拋下編輯工作,從上海走到武漢,加入八路軍戰地服務隊。雖然並非親上戰場動刀殺敵,但二線的支援工作同樣責任重大,殊不簡單,「我們一隊40人,可說是軍隊與老百姓間的橋樑,既要支援軍隊後勤工作,也要統籌老百姓力量,軍隊上前抗敵,我們需要照顧傷兵,動員糧食。」

 「你知不知甚麼是『走飛機』?」楊治明坦言,昔日國家抗敵設備落伍,實力懸殊,軍隊為免僅餘的戰機被炸,也得趕緊連夜起飛逃亡,「飛機在天空逃亡,百姓在地上逃生,十分狼狽。」幕幕驚心片段,至今仍牢牢銘記在心。

 談起昔日同袍在戰爭中被五馬分屍,那份悲痛依然令楊治明戚戚然。「40位老戰友中,至今尚有8位在人世,分散內地,大家今天還有聯絡,我往北京或廣州,也會住在他們家中。」

 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對楊治明而言不僅是民族勝利紀念日,亦是他和太太相識60周年的日子。兩老走過逾半個世紀,楊太太笑言,自己是丈夫的最佳聽眾,他的抗戰故事至少聽過不下數十次。

三失家園 殺敵報國恨

 82歲的抗日老戰士潘江偉,在加入部隊前,三次因為戰爭而流離失所。第一次是1932年「一.二八」事變,第二次是1937年「八.一三」事變,兩次都是日軍在上海策動侵佔中國領土的事件。

 潘江偉在「八.一三」事變後1年來到香港,但不到3年就發生日軍侵港事件。離開香港後,18歲的潘江偉在寶安(今深圳)加入東江縱隊。雖然兩年後,他因為攻打敵人據點而左腳受傷,但他一直留在部隊擔任指導員、第一支隊交通站站長等職。

 至1945年日軍投降後,他返回香港,參加工聯會的工作,曾任工聯會理事長。對於有日本人參拜靖國神社和篡改歷史教科書,潘江偉說,要警惕日本恢復軍國主義。

 ■本報記者:曾少妍、莊海源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港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