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8月31日 星期三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名人會客室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8-31] 馬逢國:一個西九絕不夠

放大圖片

本報名人會客室主持人 張慧燊

 「我看好本港文化創意工業的前景。」這句話,出自香港藝術發展局主席馬逢國口中,大家都不會感到奇怪;但這位本港文化藝術界的「老行尊」,原來對本港文藝發展現狀還有很多不滿。他認為,現時本港的文化藝術「軟硬件均有不足」,只有政府放寬政策,加上文化藝術界自我重新定位,才可以令文化創意工業「成功突圍」,成為香港的亮麗賣點。

 馬逢國坦言,「單是一個西九計劃,對香港文化藝術的推動絕不足夠」,現時他所擔心的,正是香港文化藝術界軟硬件的缺乏。「由於場地缺乏、政策落後,香港人對文化藝術仍然未能形成一種『文化的感覺』。」他說,像美國的百老匯,10多個表演場地集中在一個地區,令人一想看表演便自然會到那個地方,「那是一種文化的形成」。可是香港完全缺乏這種文化的基礎,即使將來落實西九計劃,也不足以應付需求。

促開放場地使用權

 說到「硬件」,馬逢國認為政府應該開放場地的租借、使用權,方便團體的演出。他指出,雖然回歸前的政府都有文化政策,但只是傾向性的,而特區政府在這方面,卻應該有全面發展的計劃。「現在藝術團體想找一個演出場地十分困難。舉例說,在現時政策下,若新光戲院(租約至09年)被回收,粵劇界根本沒有生存空間。」他明言,若團體希望租借政府設施,便需要「早半年」向當局申請,又需要經過抽籤和即時繳交費用,這些「限制」都會阻礙本港文化藝術的發展。「只要民政事務局願意給予藝術團體多些空間,如簡化租用場地的程序,已經有助他們的發展。」

 至於「軟件」方面,馬逢國提出兩項本港文化藝術界現時急需要做的事情。第一是「匯聚優質的人才留港」;第二則是「有一個清晰的定位」。他坦言,香港既是「南方國際級大都會」,也有條件成為「東方紐約」,但要成功,卻需要強化港人的意識,「我們要做到,文化人一想起文化藝術,便要來香港的意識。」他說,情況應該像四、五十年代本港的演藝界,那時任何人要成名、出人頭地,便要來香港,希望將來也是這樣的情況。

全力打造「東方紐約」

 另外一件急需做的,是本港的定位。他指出,既然現在本港與內地的往來更緊密,演藝界也可以效法,將自己定位為「面向珠三角地區」。他認為,業界人士可以「自由行」,租一輛旅遊巴到珠三角地區表演,一段時間後又回香港繼續演出。「演出機會增加了,質素自然提高」。

促文藝團體「自由行」

 他認為,在軟硬件都有所提升後,大家便需要不斷找新的元素,吸引全世界的人來香港看表演。「最好是可以做到,遊客每次來港,都可以看到不同的表演,或有新的表演元素吸引他們再看。」馬逢國笑言,若本港的文化藝術表演不斷有引人入勝之處,再加上「美食天堂」的賣點,相信一切都會十分精彩。

電影業需與內地接軌

 提起馬逢國,大家可能會記得他曾是立法會議員,又是全國人大代表,但馬逢國還是一直自稱為「電影人」。20多年前入行,他是為了對藝術的追求,加入小規模的電影公司,拍攝「小眾」電影。如今,他希望重投電影業懷抱,並坦言本港電影業要發展,便需要轉型與內地接軌,成為亞洲電影業的發行基地。

融資與商界參與很重要

 他認為,電影是一門跨境生意,尤其香港有地理、資訊的優勢,加上金融中心的地位,業界應把握機遇,令香港轉型成亞洲電影的發行中心,業內人士主要從事後勤、發行和融資的工作。「香港是亞洲一個很重要的金融中心,理論上融資較其他地區容易,問題是現在投資者對香港的電影業信心不足,令他們不輕易作出投資。」馬逢國強調,「荷里活的成功,某程度上是得到華爾街的支持」,香港電影業要成功,商界也同樣需要扮演一定的角色。

掌握國情 轉型成發行中心

 馬逢國表示,近年特區政府對電影業大力的支持,加上CEPA的推行,本港電影要打進內地市場更容易,若未來香港電影公司可以進一步控制內地的發行權,減少盜版的出現,本港的電影業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不過,馬逢國警告,除了轉型成為發行中心,製作上也有需要改進之處。他提出,本港的業界要在內地發展,便需要好好的掌握國情。「本港電影人的創意絕對較內地優勝,技巧也較高,但他們對深層人性的表達,卻不及內地的導演。」他表示,內地導演在創意及技巧上,已逐漸追近本港,若香港導演不提升自己對國情的了解,有更深層的演繹,最終只會落後於別人。「內地電影人單是發掘題材,已花了兩、三年時間,期間接觸不同的人,了解他們,令日後的演出更傳神。」

理想主義電影人 改行從政

 有留意本港政壇的市民都會認識馬逢國。雖然他從政的時間不長,但其實早在大學時間,已開始活躍於各種社會活動。今次訪問,他沒有談太多政治,卻娓娓道出自己如何踏上從政之路。

烈士激勵決心從政

 馬逢國不諱言,自己對政治一向有好大的興趣,只是當年專心搞電影,才會將政治放下來。「在回歸前後,因為覺得自己可以為政府做一些事,而既然對政治有興趣,無理由唔趁回歸這個歷史時刻做點事」。他表示,當時陳毓祥參加保釣不幸身亡的事件,亦對他有所衝擊,因此便在短時間內,下定決心參選。

 「陳毓祥91年參選,我已不公開地支持他,在背後為他做了很多事情。」馬逢國說,早在70年代,他已認為搞學運的人需有一把聲音,而既然陳毓祥這位「學運前輩」願意站出來,自己便支持他。

 他讚揚,陳毓祥本身是一個理想主義的代表,與自己的理念吻合。

出售公司專心參選

 他認為,若非陳毓祥出事,對方一定會參加臨立會選舉,而那時開始活躍於政壇的人士,便正是現今本港政壇的代表人物。「即使是反對派、民主黨、民建聯,甚至是政府裡的人,都認為自己可以為回歸後的香港出力,表達自己聲音,於是便開始多參與」。馬逢國指出,自己也是在這個信念之下參選,但起初卻沒有想到會當選。

 當選後,馬逢國便認真「諗清楚」是否適合從政,後來發現自己對政治是有興趣的,因此便部署將公司賣掉,專心參加98年立法會選舉。

推動知產藝術發展

 「多年的立法會工作,我都較專注於推動知識產權、藝術發展、高科技的工作」。原來,從事電影業多年的馬逢國,發現電影業正處於技術轉型階段,很多事物將會數碼化,因此自己在立法會,也關注IT的事務。

西九發展利旅遊零售業

 身為文化界的一員,究竟馬逢國怎樣看西九龍文娛發展區這個龐大計劃?「西九是好主意,若做得好,可以是win-win(雙贏)的方案。」馬逢國表示,選址可令人感到政府對計劃的重視,在西九龍地區發展,長遠而言也有利於本港旅遊、零售業的增長。

位置優越 吸引遊客

 馬逢國認為,政府選址西九龍作文化藝術的發展,顯示有關項目在政府心目中佔有一個重要的地位,同時也令市民有文化項目被重視的感覺。「西九這幅地十分值錢,也是市區最後一幅如此大的用地,若政府決定在此作文化項目的投資,是顯示他們發展文化藝術的決心。」

 他形容,在同一地段發展文化藝術項目,對本港的旅遊、零售都有不少好處。「他日旅客想起參觀本港的文化設施,大家便會想起西九,自自然然走到那裡,因此計劃可以方便遊客。」馬逢國認為,政府將計劃選址西九,也是有本身的好處。「西九龍鄰近尖沙咀等旅遊區,又是市中心地段,加上鄰近海濱,所有這些都是吸引遊客的有利條件。」

每日兩杯「五青汁」6星期纖體20磅

 今天的香港人,愈來愈注意健康,馬逢國亦是一樣。與昔日「大塊頭」的形象不同,馬逢國在這一年成功「纖體」20多磅,他笑言,決心減肥,全因為一份身體檢查的報告。

 馬逢國說,自己一直沒有定期做身體檢查,但去年太太的身體不是很好,在她康復後,便勸「人到中年」的他也「check一check」。馬逢國說「一如所料」,自己身體有10多項指標是「red mark(超標)」,而醫生又向他解釋,很多都是因為與過重有關,因此自己便下決心減肥。

 減磅容易保持難

 雖沒有參加什麼纖體課程,但馬逢國在6星期內,也減掉20多磅,究竟有什麼秘訣?馬逢國認真地表示:「我只有幾招」。原來在減磅初期,他每天都會喝兩杯以西芹、青蘋果、青瓜、青椒和苦瓜作材料的「五青汁」,另外將進食時的份量減少,雖然什麼都會吃,但盡量少吃澱粉質及甜的東西。他認為,減磅的過程不難,反而之後如何保持才是關鍵。

 家中作輕鬆運動

 他說,在纖體過程中,運動量沒有特別增加,一如以往,間中游水或在家中稍作輕鬆的運動。「依家游水輕鬆搵,可能個身輕驉A以前去都唔想去」。而今一年已過,之前超標的指數是否有好轉?馬逢國坦言,還有兩項未合標準,不過已有所好轉。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會客室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