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9-03] 參觀盧溝橋 港生感觸多放大圖片
學員參觀盧溝橋,追溯當年日軍侵華,中國人民英勇抗敵歷史。 曾媚 攝
【本報記者曾媚、實習記者羅洪嘯北京2日電】昨日「未來之星—國情教育培訓班」學員於課堂上學習中國外交政策,又參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盧溝橋,了解外交國情和回顧近代中國歷史。學員們表示,回看過去殘酷的戰爭、前人的抗戰和今天的中國外交局面,引發了他們很多的思考。
了解歷史 增對祖國認同感
香港大學醫學系四年級學生陳熠恆表示,由於修讀理科,對歷史的認識不深,昨日有機會參觀抗日戰爭紀念館,喚起他不少初中時期讀中國歷史的回憶。他說:「紀念館裡有許多資料和圖片,從戰爭開始到勝利,令我認識了不少抗戰歷史。也讓我覺得中國人是熱愛和平的,但並不是懦弱的民族,遇上別國入侵,我們會反抗。」陳熠恆又稱,雖然功課忙碌,但他仍希望多了解近代歷史,有助加強國家和自我身份認同。
梁嘉文是香港大學語言教育系學生,談起日本入侵中國的歷史,一時百感交集,忍不住灑淚。她說:「我本來很喜歡日本文化,還修了一個學期日文,後來看了許多關於日本入侵中國的書,覺得實在太難過、太氣憤。就決定不再讀日文了。」梁嘉文曾留學瑞典,她稱,當年遇上日本同學,完全不想和他們交朋友,後來卻發現日本人友善又有禮貌,令她感覺很矛盾。她並大為感慨,認為中國人的人文素質仍有待提高、仍缺乏個性和思考力。梁嘉文很希望中國可以更快富強,也希望傳統的良好文化能得以保存。
須以史為鑑 珍惜和平
科技大學學生黃煒然和鄺寧琛在參觀盧溝橋時表示,感覺複雜,黃煒然說:「在這裡有種沉重感,特別是看到那些日軍侵華所走過的路,畢竟許多苦難就是從那裡開始的。」鄺寧琛則認為中國要做好兩手準備,一方面應該包容過去,與日本發展好的外交和經濟關係,另一方面要以史為鑑,做好國防工作。
不少學員都表示,雖然對日本沒有好感,但卻不認同今年4、5月內地群眾的「反日」行為,鄺寧琛說:「我覺得我們不能太情緒化,表達方式要理智一點。我想應該透過外交來解決對其他國家的不滿。」陳熠恆也認為,不能以惡意破壞來表達不滿,覺得那會引起國際的誤解,留下壞印象,對國家更為不利。梁嘉文卻認為沒有問題,她說:「我認為他們的發洩是感情的表達,是可以原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