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9月10日 星期六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名人會客室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09-10] 譚兆璋平生愛地圖珍藏廿萬幅

放大圖片

主持人:張寶華

 圖像內案所蘊含的知識是往往超乎想像的,譚兆璋就是要發掘當中的意義。說到譚兆璋收藏地圖的源起,他說是因為偶然的緣份而開始。「過去在投資銀行工作時,我經常到世界各地公幹,近年更多去中國內地各個城市,每到一個新的地方,我都有一個習慣,就是要買這個地方的地圖;也就是這個原因,刺激了我決心要有規模地進行收藏。」譚兆璋笑笑說,一邊摸著這些他踏遍世界大小角落,辛苦得回來的珍品。

 譚兆璋被稱為「地圖大王」,私人收藏量達20萬份以上,絕對多過香港政府的收藏。「政府沒有龐大的部門收藏全世界地圖,這是需要有專人負責的工作。記得我自己曾幫政府在中央圖書館設立亞洲第一個地圖館;更捐了數以千計的古地圖給該館。政府現在的收藏不少;但由於私人可以花很大的精力,所以一般的收藏比政府多。」

珍藏具56位族長簽名古地圖

 訪問這天,他展示了一張古老的香港地圖:「寶華,這張就送給你!」譚兆璋豪氣地說。我不清楚這個地圖的價值多少,但是上邊搜集了中國56個少數民族族長的簽名,太珍貴了!「不成不成!太珍貴了!我才不可以收呢!」我真的有點受寵若驚。「這個是複製品,真品另有儲存處;九七回歸時,我把這張古地圖複製了300張,送給當時來港訪問的朋友;而的確最珍貴的是上面擁有56個少數民族族長的簽名,現在要再找他們56個人在一起,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了!」譚兆璋認真地說。

古舊地圖 記述香港演變

 這張古地圖也實在太美,在它上面,讓我看到過去的歷史和香港的演變:新安城、大鵬城就是現在的深圳和大亞灣核電廠附近。還有就是地圖上的「九龍汎」,譚兆璋說,九龍汎是以前香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設有「官庫司署」,因政府就叫「官庫司」,他的官邸就叫「官庫司署」,住在這裡的長官負責管理全香港。在地圖上還有16個駐點,6個大炮台,如萬山炮台、左炮台、右炮台、南頭炮台、陀令炮台……顯示出在香港歷史上,是南中國海域一個重要的戰略基地。而地圖上的商船、漁船,顯示香港從來都是一個活躍的海港。

古天象圖 探究天人合一

 在譚兆璋的收藏中,有一張很獨特的古代天象圖。根據中國的傳統智慧,28星宿外,正中央有一顆星,叫「皇星」,即「皇帝星」,皇帝居中,眾星拱照。

 原來明朝皇帝的一切行為,都嚴格依照天人合一的理論。皇帝位居中樞,群臣及百姓則拱衛四周。而有關的言行,也往往參照天象然後轉化為人間運作。這些天圖,在明朝有監天官專職負責,管理有關占卜、日蝕、農耕節氣、皇帝何時祭天祭地等等。時至今日,這些職責則有相當一部分是屬於天文台的工作。

 直至清代,地圖在中國都是一種禁忌,一種敏感的知識;除非得到政府的批准,私人很少收藏。但今時今日,人造衛星環繞太空,地球上的小徑溪流均收「眼底」,因此,收藏地圖早已不是甚麼禁忌。譚兆璋這位「地圖大王」擁有逾廿萬張地圖,和不少價值連城的古地圖,但他過去一直把這些「寶貝」餽贈給他認為適合擁有這些地圖的人,如前陣子他就送了不少給新加坡政府。

餽贈古圖 願更多人分享

 「可能很多人會奇怪香港人為何會送東西給新加坡,像我送給新加坡政府的地圖,是包括馬來西亞、印度、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地區的地圖。你知道,新加坡是個多民族國家,聚居了來自上述地區的民族,如今將這批地圖放在新加坡政府中央圖書館,他們很願意展示給他們的國民看,成千上萬的新加坡人都有機會觀賞。如果把這些地圖放在香港,多少人有興趣?要找一個展出的機會都難;送了給新加坡,比放在香港好多了。」

正與國家博物館商辦展覽

 譚兆璋喜歡跟別人分享,除了新加坡,他還送了好些地圖給香港中央圖書館、他的母校喇沙書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他正在跟中國國家博物館商量,如何展出那些珍貴的收藏。

三朝「老臣」 喜以地圖喻人喻物

 譚兆璋曾是中央政策組(CPU)的成員,而且是經歷了港英時代的衛奕信、彭定康及回歸後的董建華時代的三朝「老臣」。我問他對三位香港領導人有何印象?

彭定康走時垂著頭

 他回答:「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我已經把他們三個人變成一張『心靈地圖』,藏在心裡。事實上,他們都在香港起了重大作用,似地圖般,記載了許多重大事件。他們處於不同的歷史時代,各有軌跡,而且他們的顯露性和清晰度亦很強,如彭督,他要為英國人在香港執包袱離開。他走時,垂著頭,托著的不是一張地圖,而是一面國旗。這個人表達的意象很鮮明,且強而有力。」

放大鏡觀董多心事

 他續說:「到了董建華年代,他接手的是新的事物,面對的是全新的壓力、新的變局,是一個高度變化的時代。以地圖角度看,日日都有新座標加上去,但這些地圖上的新發展,放在這裡或是放在那裡,都有人說是錯,處處都充滿懷疑。在高度變化情況下,董先生會有一個怎樣的人生?會描述出一張怎樣的地圖?如果我收到這張地圖的話,一定會用放大鏡仔細看清楚,一定可以看到他很多心事。」

宏圖須天地人協調

 譚兆璋笑笑說,雖曾經是中央政策組中人,但真的不清楚自己能幫到董先生多少。他認為,收藏地圖者與畫地圖的人終究不同,畫的人有絕對的主動權;看的人只是觀賞,是評論員,而不是決策者,只是看後會產生自己的感覺、比較。

 在香港,很多人都跨越了回歸前後的兩個年代,譚兆璋坦言自己已忘了兩個時代的中央政策組有何不同,像一張地圖已放進檔案裡。他隨口以地圖來作譬喻,指以前的中央政策組是英國人畫的地圖,比較精詳;而後來中央政策組則是中國式的意念式及概括式。

 事實上,外國人的地圖,尤其是德國的,向來十分精細,而中國地圖則隨意而成。他指董先生做的是新事,但難處是人們接受的是舊料。就如風水,四面環境很好,前有朱雀,後有玄武,左青龍,右白虎,又有明堂,但也要有水流來流去才有氣,氣要結穴、成形才能有勢。譚兆璋稱,這些道理在古代的圖像上經常表達出來,不論是領導人,或一個普通人,進入一間新的公司,一個新的環境,面對一大堆在地圖顯示出的種種自然因素,天地人這三大方面,一定要協調好,才可畫出一張大家都接受的地圖。

揭日侵華野心 一圖勝萬言

 譚兆璋常常能從地圖中認識過去的歷史。例如,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在他家中,就掛有一張較現代的日本地圖,上面傳遞出有關中日關係的豐富訊息。

 譚兆璋指出,這是一張由日本大阪每日新聞社於1937年1月編印的「最近之東亞形勢圖解」,恰恰在七七蘆溝橋事變前半年。為何日本要出版這張地圖?目的是要在國民中做侵略中國的戰爭動員。透過這張地圖,出版者告訴日本國民,他們在中國受到很大壓力,中國可能會威脅日本。

 在這張地圖上,中國的東北三省被轉化為偽滿洲國,在中央插了一支「五族共和旗」,是受日本人控制的所謂新國家。南部台灣亦插上了一支日本旗,受他們控制。當時日本花了很大的氣力,煽動山東及鄰近地區如寧夏、綏遠等地方,成為冀東五省自治,上面已印了青綠色,與中國其它地區形成分割。而地圖更特別標示出中國西部的內蒙古、新疆受蘇俄影響,南部西藏則受英國影響,表示中國有很多地方已不屬於中國人有效管治的範圍,劃分了很多勢力。在地圖旁的文章內,則造謠稱日本人在中國受到很大的排斥、痛苦及侮辱,有很大的壓力要去反抗……日本人對中國的野心,在這張地圖可說表露無遺。

 果然半年之後,日本人便製造藉口,在七七蘆溝橋宣稱有士兵被中國捉走,藉以啟動了長達八年的侵華戰爭。能從地圖了解到這麼多的知識,怪不得譚兆璋會說:「一圖勝萬言,勝讀萬言書」。而這句話,更已成了他的口頭禪。

看圖如讀史 紙上學問深

 大部分人看地圖是為了知道方位,但究竟地圖在譚兆璋的心目中的意義何在?

觀圖成專家 紙紋知年份

 他稱,中國古代對地圖的定義比全世界都清晰,古代叫地圖做「輿」,寓意大地盛載的就是「輿」。輿跟車有關,是指車斗上盛載的物質叫「輿」,描述裡面的物質叫「輿圖」。他又說,近來很多書叫「感情地圖」、「人物地圖」,或「名人地圖」;但書裡面卻沒有任何線條,也沒有任何地名,廣義的也叫地圖。

 他收集的地圖,小分類有一千四百種,大分類也有六百多種,計有經濟、政治、軍事、航海、地域、戰爭、天文等十多大類,光是釣魚台的也有二、三百張,還有最近人們關注的抗日戰爭地圖。

 他又說,為追蹤一個範疇,他會從不同地方收集整理地圖資料,用不同類型、用圖書館編輯的方式去區分,令他成為了一個資深的「地圖管理員」。譚兆璋表示,看地圖勝過讀萬卷書,可以對歷史,對社會以至自然的變遷沿革,有更多、更清晰的認識。

放大鏡隨身 辨古今真偽

 為了隨時鑑證所見到的地圖,譚兆璋隨身有一個必備的工具,就是一個附有小燈的小型放大鏡。地圖到他手裡,他會觀察紙的紋色,一看便知屬何年代。他很佩服外國的地圖,就算是三、四百年前的古董,背部全部有水印,很容易就可辨別到年份。而中國的地圖,一般寫在玉扣紙上;而皇帝用的則是綾紙,還要看不同的顏色及紙質,才能看出新舊真假。

丈夫迷地圖 太太亦放心

 看地圖的好處,在譚兆璋而言是:「要看出它的內涵,發掘到一些以前想都沒想過的事;由此追尋別的事物,對歷史會有全新的看法,是我自己的最大樂趣。」

 他又笑著強調,自己每天從晚上十時至深夜兩、三點,都要忙於整理地圖的工作,根本不會出外遊玩,因此相對來說,太太亦會對他放心得多!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名人會客室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