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忘記密碼 | 加入最愛 | | 簡體 
2005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聲光透視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2005-10-25] 朱家弘展望影展市場

放大圖片

 朱家弘

陳 平

 亞洲電影工業要結盟,華語電影要融合,衝進國際市場要有大製作。生於這個時代的香港電影人,何去何從?當了十多年廣告導演,也曾以玩票性質拍過電影,朱家弘的下一個目標,將會是湘西。

 「拍的是沈從文的《邊城》,本來預計9月或10月開機,但現在批文還沒有下來,或許要等到明年4、5月吧。」他說,其中一個主角,已經落實由內地著名演員朱旭演書中爺爺角色。

 一個香港導演,北上拍片並不奇怪,朱家弘志在的,不是內地市場。「香港的市道一直都不好,以前東南亞電影工業香港一枝獨秀,只拍港產片便可覆蓋整個東南亞地區。現在其他地區的電影工業開始發展起來,港產片失去了優勢,只能靠內地這個更大的市場。

 然而要香港電影繼續繁榮,不能短視。要望,便要望向更大的市場。「要將視野擴闊到國際,拍攝一些具有地方特色,而且具藝術成就的作品。」

地方特色突圍

 他指近年來歐美市場對於中國地方文化十分有興趣,要走,便能往這個方向發展。以小本製作來看,不能期望能夠像一些商業味重的大製作般一下子在國際間贏得票房,然而只有具文化氣息,總有出路。

 朱家弘滿抱冀望:「首先是贏得影展市場。」只要能在國際影展中取得不錯的反應,賺取口碑後,再藉此慢慢建立起觀眾。路是人走出來的,獨立製作公司很難與大製作競爭,唯一的生存空間,便是花點心思拍出有深度的作品,來吸引觀眾的注意。

 張藝謀、陳凱歌等人,都是早期在國際影展上取得注意,他們的作品,正是朱家弘口中這類既有地方文化,亦有深度的作品。後來他們繼而踏入商業範疇,拍攝《英雄》、《十面埋伏》、《無極》等,無一不是大投資大製作,也是源於早期取得的成績。

 即使香港的例子,陳果、王家衛等,也是從地道出發,其作品極具地方色彩,也同時獲得國際上的肯定。正如韓三平所言,華語電影需要適合普羅大眾的大製作,也需要極具個性化的作品。在大公司與官方想盡辦法取得商業上的勝利時,朱家弘選擇了另一個視野。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聲光透視

新聞專題

更多